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京津冀协调发展中河北面临的深层问题及解决对策
——兼谈雄安新区的引领作用

2018年01月23日来源:《财经智库》2018年01期作者:刘楷

摘要:京津冀协调发展,在党中央及相关方面的努力下,较以往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立,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巨大的成绩下,也出现了若干问题急需解决,主要体现在作为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北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中心城市质量规模亟待提升,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的束缚急需冲破,粗放增长模式急需改变,产业转移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础设施建设仍需大力投入,被动接受低端产业状况亟待改变等问题。为使京津冀协调发展更上一层楼,河北应充分用好雄安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河北产业聚集力是协调发展的核心、树立新的产业转移观、建立健全主动发展机制、避免北京周边开发区成为房地产项目、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是河北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

关键词:京津冀;协调发展;问题;对策;雄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今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协同和发展是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京津冀三个地区中,河北无疑是比较弱势的一方,作为河北来讲,协同则意味着河北的发展要融合到京津冀这一发展系中,发展意味着赶上京津的发展步伐,协同发展最终目的,使这一体系的发展达到最优。如何在这一体系中,使河北的发展达到最快、最好,不仅对河北至关重要,同时对京津冀协调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河北的发展路径和成绩综述

1.迄今河北的发展路径和定位

雄安新区建立之前,有关河北在京津冀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无一例外处于京津的从属地位。《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中,在区域布局上,将河北的定位于处于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从属地位。纲要中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中,“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在产业发展上,要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在学者层面,京津冀发展的研究比较活跃,集中起来主要还是以北京的发展为核心,河北接受京津的产业疏解为主。杨开忠(2016)在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后,认为北京是京津冀地区功能创新的头雁,他的功能创新升级速度和高度基本决定了京津冀地区参与全球分工层次提升的进程和水平,疏解北京城市功能,是优化区域分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分工,打造世界一流首都圈。王殿茹等(2015)提出,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站略中协同的最好诠释。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了河北错位发展、科技创新等发展路径,但疏解无疑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中河北发展的重要基础。总之,这既是河北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也是河北应承担的责任,但产业疏解往往易使产业的发展丧失主动性,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的建设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造成河北的发展相对被动。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河北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2.河北取得的成效

1)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据报道,2014-2016年,各类京企在津、冀投资项目分别达865个、6431个,资金分别达到2403亿元、5686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2)产业发展渐趋活跃

2013年以来,河北工业受钢铁工业等高耗能产业去产能的影响,工业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但可喜的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却从2014年开始持续增长,特别是2015年河北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天津,在京津冀中增长最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表明河北的产业发展渐趋活跃,正在逐步走出以往第二产业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路径。

1京津冀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

3)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2014年以来,河北第二产业中,能源与材料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特别是钢铁、铁矿石开采和煤炭开采三个行业所占百分比下降程度更大,而装备制造业和化工食品等行业所占百分比显著上升,尽管这一上升还不足以弥补能源与材料产业的萎缩对工业增长速度的影响。第三产业中,虽然高端的交通运输和金融、社会事业占比较低,批发零售、餐饮相对占比较高,但金融、社会事业占比提升较快。二、三产业的结构变动,显示出结构调整的良好趋势。

4)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有重大突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三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铁路、公交、航空等领域,交通一体化稳步迈进,红利初显。初步绘就出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北京、天津、石家庄为鼎足格局,以密布环绕区域内的高铁、城际及市域铁路线路为骨架,呈放射状的“铁道上的京津冀”交通运输新格局。国家主要规划了“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总长度3700公里。“四纵”分别是北京-石家庄-邯郸城际铁路、北京-霸州-衡水城际铁路、秦皇岛-唐山-天津-黄骅环渤海城际铁路、承德-天津-沧州城际铁路。“四横”分别是,北京-天津-塘沽城际铁路、北京-唐山-秦皇岛城际铁路、天津-保定城际铁路、石家庄-沧州-黄骅城际铁路。“一环”是指环北京城际铁路。目前,已经开通了“两横”,包括北京-天津-塘沽延伸线至于家堡和津保铁路。北预计2040年“四纵四横一环”全部建成投用。

二、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一体化以来,河北的发展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急需解决。

1.中心城市质量规模亟待提升

河北区域性中心实力城市实力较弱,处于孤立发展状态,聚集力低,且规模呈逐年相对下降态势,缺乏对接京津的实力。从表2看到,2015年河北的城市体系中,除了唐山、石家庄的GDP分别相当于北京的26.5%23.6%以外,其他城市都在15%以下,且这一百分比还在逐年下降。而长江三角洲在1994年,就有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GDP超过或接近上海接上海的三分之一,南京、扬州、宁波等接近上海的四分之一,苏锡常、杭嘉绍城市群,接近上海的83%58.28%。由此可见,河北显著缺乏具有一定实力的具有承上启下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即能够对接上一级中心城市,承接在高层次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又带动次一级城市发展。

2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GDP对比

2.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的束缚急需冲破

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仍是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表3和表4看到,尽管近年来河北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河北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百分比显著低于北京、天津,也显著低于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同时能源原材料工业在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京、津。从利润率看,河北在食品加工、轻纺等低端的产业方面利润率高于京、津,而在食品制造、医药、石化、装备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显著低于京、津。特别是和京、津重合的支柱行业,利润率基本是低的多,高的少,且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一般都是河北利润率相对低。利润率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竞争力,由此可见,河北工业中占比较大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轻工业,相对京、津仅在低端有优势,而在这些行业的高端,基本不占优势。这就给现实的产业转移提出了尖锐的问题,河北继续接收轻工等效率低的行业,对其竞争力提升没有帮助,而效率高的行业,似乎不具备转移到河北的条件。河北第三产业也面临着和二产同样的问题,提升结构的竞争力,对河北而言至关重要。

3京津冀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工业结构对比

42015年河北工业行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工业销售产值百分比大于1.5%行业

3.粗放增长模式急需改变

数量增长快于质量增长仍是河北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从表5看到,2014年以来河北工业增长数量最快的10个行业中,包括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化工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很明显得益于产业转移,但这些行业利润率超过天津同行业的仅有3个,超过北京有5个,且规模远远小于京、津相应行业的规模,这说明,产业转移仅是转移了低利润的产业,还是处于数量增长阶段。

5河北增长较快的行业和京津相应行业利润率对比

4 .产业转移针对性系统性不强

2013年以来河北汽车、电子工业发展较快,显示了产业转移的成效,但河北产业的突出问题仍然存在,多年来依靠钢铁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严重压抑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钢铁工业之外的行业缺乏大企业支撑,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京、津工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化等行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转移较少,形不成河北的特色。第三产业受高端服务业向京、津集中以及自身二产发展滞后,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产发展水平低,进而影响了对高端二产的吸引。

2016年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确定了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8大产业转移体系,覆盖面较广,并未涉及到特定行业产业链的完善发展,容易导致产业增长缺乏产业链的支撑,形成产业孤立增长态势。

5.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大力投入

尽管河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和京、津基础设施的差距仍在扩大。以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的公路为例,河北每平方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北京相差不大,即使和长三角的江苏、浙江,珠三角的广东相比也不落后。但每平方公里的一级公路里程和北京、天津相差较大,且和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相差更大,这是河北交通和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见表6)。与高速公路适应长距离、跨省区的过境交通不同,一级公路适应城镇之间的区域交通,能方便地满足物流、人员流动的需求,对实现公路运输门到门的服务提供了可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差距,反映了河北区域内区域经济活力的差距。

此外,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河北同京、津的差距更大,仅为京、津的1/21/8。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北京3.2家,天津2.9家,河北0.9家。

62015年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高等级公路对比

6.被动接受低端产业状况亟待改变

实行产业梯度转移、接收京津疏解出的产业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梯度转移的后果很显然把河北作为低端产业接受地,虽然河北现状来看,接收低端产业有合理性,某些低端产业适合在河北发展,并且可以增加河北的经济总量,但这种转移,不是以河北为中心的转移,也不是针对河北的需求,过多地从大城市中选择“淘汰”的产业,这样既不利于河北的发展,从长远看,不利于河北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进而影响形象提升。

三、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

1.充分用好雄安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雄安新区的建立,为党中央是京津冀协调发展送来的及时雨,在优化河北的产业区域布局,引领河北赶超发展更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河北缺乏高质量的区域增长极,因而造成人力、科技等资源的大量流失,新区的建立,通过政策优势,可以迅速聚集优质资源,将新区迅速做大、做强,不仅树立了新的发展模式,而且可以在北京和河北间建立高水平的联系的桥梁,使河北的发展有了支撑和引擎,深入挖掘雄安新区给河北带来的机遇,并牵引河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河北高端产业聚集力是协调发展的核心

构建河北坚实的产业基础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但协调发展不是低层次的发展,京津冀的差距是由二、三产业差距引起,其中既有数量差距更有质量差距,数量不足,质量又缺乏竞争力,造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影响产业的凝聚力,是河北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数量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提升,但质量提升则需要一定时间,影响更加深刻。低端的产业只会加剧三地间产业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扩大对要素吸引的差距。

河北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虽然不慢,但质量和北京又存在差距。提升三产的质量和层次更重要,河北追赶京、津,三产的层次和质量更重要。加快河北三产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接收低端三产所能解决,低层次三产的堆积,不可能上升为高层次的三产。从第三产业看,北京领先河北主要是由于金融、房地产和其他(教育、科技、政府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大规模向河北转移的可能性较小。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河北自身实力的提升,通过二产的发展从而促进三产的完善发展。接受大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低层次的三产,只能做大河北总量的规模,对河北整体经济发展,形象带动不大。

3.树立新的产业转移观

建立新的产业转移观,从依托产业转移和疏解,转向以能够有利于培育河北产业发展为目标,疏解和提升并重的产业发展之路。

首先,产业转移要有利于河北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协调发展不仅指河北和京津之间的协调发展,省内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更重要。河北需要的是形成自身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系统明确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短板、河北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需求规划产业转移效果,要强于不加选择的产业转移。零散的产业转移,即不能形成规模,也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甚至消亡,对协调发展意义较小。

第二,产业转移要注重质量。河北工业的增长速度及质量均不及京、津,目前河北工业还是以低端的轻纺工业、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为主,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仍较小。简单接受从北京、天津转移出的低端产业,对河北的发展意义较小,而高端产业都是北京和天津不能转移出去的。如果形成京津高端产业、河北低端发展显然对河北的经济增长不利,会加剧河北同京津的差距。北京、天津要制定规划,有意识地帮助河北提升产业质量,如果只是转移不适合大城市发展的,多年后这些产业也将不适合河北发展,要考虑河北发展需要什么产业,而不是转移京津淘汰的产业,这样才能做强河北产业。

4.建立健全主动发展机制

河北同京、津的协调发展不能完全立足于京、津的产业转移。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资源优势和独有的首都政治优势的,如三产金融、房地产、科技资源等;而天津的优势在于产业结构上的相对高度化,同样为高耗能产业,天津侧重于石化产业,而河北则为钢铁、煤炭、焦化,天津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明显强于河北。事实上,由于河北产业发展水平低,许多北京向外溢出的高端产业,都是越过河北,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因此,河北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注意力,除京津外,还应有更广阔的视野,增加产业的发展机会。

5.避免北京周边开发区成为房地产项目

京津冀一体化使北京等热点地区众多的房地产项目成为热点,在实体经济不如房地产项目利润高的情况下,要防止北京周边地区以开发区的名义,开发房地产项目,看似疏解了人口,实质上形成睡城,而这些睡城的工作指向还是在北京,由于钟摆式的通勤,加速了北京的城市问题,抬高了地价,进而影响北京周边实体经济的发展。

6.强化中心城市建设

从现有区域发展经验看,长三角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六大中心,珠三角也有广州、香港、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六大中心,上述城市梯次发展,彼此间即竞争合作,错位协调发展。河北也应强化区域性心城市建设,已到达和京津既有竞争又有相互协作的发展格局。

四、建议

1.以雄安新区的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思路

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河北的发展梳理出了解决问题的抓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充分借鉴和学习雄安新区的示范作用,为河北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充分抓住雄安新区建立所提供的机遇,为河北区域发展规划出新的样板,树立全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以新区为高水平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力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在产业方面。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产业为主导,并以产业链建设为主导,力争形成辐射全省的产业链体系。为河北省的产业发展树立新的标准和新起点,产业发展的高地,产业竞争力的高地。创新方面,吸引高端人才、科研院所进入雄安新区,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培育高端人才,打造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在三产方面,完善服务业体系,发展高端服务业。用城市优质的生活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人才和企业,提升三产水平上升到新高度。

2.建立新的产业转移模式,完善产业基础

打破传统的区域发展规律的束缚,破除梯度发展观的束缚,实现产业逆梯度发展,实现河北产业的赶超发展,改变河北在京津冀的区域分工中不合理格局。招商引资要以质量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当前,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是河北经济的重要发展路径,但是这不是为它唯一的发展路径,还需要从输血式的发展积极向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造血式转换,实现高质量的主动发展。

3.拓展开放思路,助力经济发展

现代产业对于投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河北投资环境在短期内不能彻底改善,要求京、津有向外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产业,落户河北,放弃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落户的现实比较困难,因此,河北的招商引资方向,也要从紧盯京津,转到要放眼全国,从全国的范围内,寻找适合河北发展的产业。

4.抓契机抓机遇,狠抓装备制造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和电子工业是河北工业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只有这两大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河北工业发展质量才能有指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要狠抓机遇,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翻身的重要项目,集中全力,尽可能多的引进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带动相关产业体系的全面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

5.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进省内区域互联

着重省内区域间互联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完善和京、津互联的同时,应重点强化河北省内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大力建设以一级公路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依托高等级公路网,形成强大又相互联系的产业群体,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凝聚力。

6.着力建设中心城市,完善城市体系建设

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形成不同层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除雄安的发展外,根据现有城市规模,力争经过5-10年的发展,使唐山、石家庄的经济规模达到北京的三分之一左右,沧州市、邯郸市、保定市经济总量达到北京的四分之一,廊坊、邢台达到北京的六分之一左右。形成不同具有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体系,推动河北经济向前发展。

7.狠抓形象建设

塑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河北多年来产业的粗放型发展,影响了河北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对招商引资造成了不良影响。当务之急是要重塑产业发展环境,将尽可能多的产业吸引近河北,留在河北。

参考资料

[1]王殿茹、邓思远.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非首都功能疏解路径及机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15.8

[2]杨开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历程与战略选择.区域与城市经济,2016.3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