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世界大变局下的经济制度创新

2020年03月27日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KI网络首发    作者:余菁

摘要世界大变局是经济制度创新推动下的大变局。从现象上看世界大变局表现为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在经济总量和政治影响力上日渐超越原本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但前者对后者的赶超是由更加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因素决定的。回顾和梳理了500年的世界大变局中经济制度创新的历程分析了当今世界大变局面临技术与经济制度上的重大挑战在对比当今世界大变局与历史上过往的世界大变局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在兼容多重的制度逻辑、实现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和组合进化3个方面的优势。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创新潜力其内在的制度优势决定了中国拥有成功完成当今世界大变局提出的三重任务的较大可能性。面向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加快从潜在的经济制度优势向实实在在的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制度世界大变局制度创新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企业管理优化学科建设项目

 

一、世界大变局下经济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1]对于当今世界习总书记做出了“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下简称“世界大变局的战略判断。现有的有关世界大变局的文献主要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视角来开展研究[2-5]。本文认为也可以从经济制度创新的分析视角来审视世界大变局。

经济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经济制度分析为人们提供了从历史研究的视角以及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马克思和道格拉斯·诺思为经济制度分析方法的理论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马克思是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制度研究者。他的研究辩证地揭示了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以往一切的生产制度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掌控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后其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决定了它并不是“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6]。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自其诞生之日起到目前为止一直有很强的解释力也就是说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当前人类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依然保持着在现实的紧张状态下持续向前演进的动力与活力。

诺思指出马克思将新古典框架舍弃的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全部要素[7]都纳入经济制度分析的框架之中但马克思的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忽视了人口变动等其他变革因素而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再如在强调技术因素时没有考虑技术变革率的因素。与马克思不同诺思非常看重“产权因素他将“产权定义为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并以此为核心解析了经济制度在整个人类的漫长经济史的结构变迁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经济制度分析之于洞察世界大变局本质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世界大变局是经济制度创新推动下的大变局。人们现在经常讨论的世界大变局的内容无论指向世界各国政治力量强弱的变化还是指向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大小的变化究其实质是各国经济制度创新的成败较量的产物。

从现象上看世界大变局表现为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在经济总量和政治影响力上日渐超越原本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但前者对后者的赶超必然是由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决定的而且这种深层次的变化必然发生在两个国家经济总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不难发现世界大变局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新兴的、拥有更显著的优势的经济制度对相对落后的经济制度的取而代之。

基于经济制度分析视角本文认为世界大变局的本质是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以其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创新活动相对于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的经济制度形成并确立了具有长期持续性和累进性的制度优势。历史告诉人们经济制度创新贯穿于过去500年每个欧美经济领先国家崛起的整个过程。所有的世界经济领先国家都必然是在经济制度创新方面确立了显而易见的制度优势其他国家通过追随和效仿经济领先国家先进的经济制度来实现经济繁荣。例如直到16世纪还没有什么迹象表明英国将走上成功的经济增长的道路英国既缺乏法国的规模又缺乏西班牙的财政资源也缺乏荷兰的有效率的制度17世纪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正得益于其从鼓励创新的专利法开始、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建立了有效的产权制度体系[8]。众所周知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达经济体实行的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性安排。

经济制度创新之于应对当今世界大变局的重要意义

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好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贫穷落后国家需要跟随和仿效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像欧美、日本等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通过包容性经济制度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富裕而南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为数众多的国家因经济社会制度缺陷而陷入贫穷与落后的恶性循环[9]。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已整体性地陷入发展困境[10]。发达国家经济制度不仅无力解决全球更广泛地区实现经济共同繁荣的问题还在发达国家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上遇到了尖锐挑战。本文认同于这一种观点。其具体表现为:(1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状况依然未能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之前发展速度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亦开始下降。2很多国家出现了无就业复苏失业率居高不下且缺乏给大量的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的经济前景。3很多国家出现了需求不足和巨额的政府债务的问题。4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失衡不时有危机涌动。5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先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种种趋于衰减的迹象。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地区的经济领先国家在20世纪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经济制度越来越无力于应对21世纪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11]。应对和破解世界经济衰退之势各国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制度创新活动这些围绕经济制度优劣展开的较量将决定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向。这一由世界大变局的本质代表时代进步客观规律将不以个人的意志、道德判断或国家的意志、道德判断等意识形态因素为转移。

二、五百年世界大变局下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回顾

500年前走出中世纪的西欧列强徐徐拉开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大幕。更早期的开拓者是威尼斯的商人和葡萄牙的航海家。虽然在14和15世纪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12]823。从16世纪20年代起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站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区域直到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创新的火炬从西欧传递到美国手中。

16世纪的西班牙

500年前人类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年8月10日葡萄牙人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启了这次航行。尽管麦哲伦本人在途中战斗殒命但他的船队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完成了这次载入史册的环球航行。

从经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麦哲伦在这次航行前与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一世签订了有关航海探险收益的高额分成协议允许麦哲伦拥有1/5的探险收益。查尔斯一世的祖母伊莎贝拉女王曾与意大利人哥伦布签署协议许可哥伦布保有所发现新大陆的1/10的收入并许可他拥有去往新大陆开展经商活动的所有船只的1/8的投资权益[13]。分配制度的创新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有划时代意义的航海活动提供了经济激励。这一决策的背景是西班牙正在加紧与葡萄牙争夺海外的殖民地霸权。葡萄牙是航海大发现的第一个受益者享利王子围绕发展航海技术而发展了新的组织制度。在吸收葡萄牙航海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西班牙建成了更发达的体系化的海军力量逐步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领导者。16世纪末由于固守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西班牙没有跟上经济制度进一步创新的新的时代要求在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夹击下失去了军事上和经济上的霸权地位。

17世纪的荷兰

400年前的1921年荷兰与西班牙因1609年签署的《十二年休战协定》的延长休战期限的谈判破裂而重启战争。这时候距离荷兰从由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地区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刚好40年。经历了荷西战争之后西欧经济繁荣的引擎从西班牙转移到了荷兰。

荷兰被马克思称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2]861它是尼德兰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是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小国却通过发展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8]167。从经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一方面荷兰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技术扩散的受益者将首都阿姆斯特丹建成了造船中心它的商船吨数占当时欧洲总吨数的3/4[14]另一方面荷兰在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公共信用制度[12]864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发达的商业体系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开创性地建立了有限责任的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和股票交易所。

在经历了黄金时代之后17世纪末荷兰已经不再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工商业国家它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营业就是贷放巨额资本特别是贷给它的强大竞争者英国[12]866。荷兰商业资本的畸形繁荣助长了浓郁的投机心理和炫耀性消费增加了本国工业的成本抑制了各种要素向工业领域的集聚最终荷兰错过了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快车。其工业的落后又导致了军事上的保守、落后。18世纪80年代在第四次与英国的战争中荷兰被彻底击败了。衰落下来的荷兰失去了它的金融霸权。经济全球化的领导权全面转移到英国这个世界上继西班牙之后、第二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的领先国家的手中。

18世纪的英国

300年前正在加速赶超荷兰的英国和法国遇到了严重的投机泡沫危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投机泡沫事件二者通过一系列方式联系在一起也被称作为“第一次国际性危机[15]。1720年6月英国颁布了《泡沫法案》。

投机泡沫事件并没有妨碍到英国成为当时西欧的最具有生产活力的国家。16世纪以来英国高度重视航海技术研发积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先在16世纪对抗西班牙再在17世纪对抗荷兰而后又在18世纪与法国争霸。在政治上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保了政治稳定是恩格斯所说的“欧洲的、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12]35。在经济上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对外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对内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高度重视本国的工业基础建设发展了门类齐全的工场手工业、采矿业和炼业。16世纪至18世纪的圈地运动17世纪的科学革命、英国哲学学会和皇家学会的成立、政府实行的专利垄断权制度为英国在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和登上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强国的宝座奠定了生产革新的坚实基础。马克思在研究以不同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同生产方式的区别以及社会生产关系同这些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时写到17世纪荷兰和18世纪法国提供了真正的工场手工业的典型而英国作为大工业的“诞生地“发源地[16]提供了大工业的机器自动化生产的典型。

19世纪的英国

200年前在法国拿破仑皇帝被击败之后在整个西欧大陆、乃至全世界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实力去挑战英国凭借迅猛发展的大工业而建立起来的强大领先优势了。破坏英国的领先权威的力量来自于英国内部。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个时期的英国成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最具有例证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正是在英国的鲜活的资本主义实践的土壤里孕育出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与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英国作为大工业时代最具有生产活力的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与局限性。一方面英国经济制度的领先优势在于它的技术与生产资料基础是以自动化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视作为“大工业特有的生产资料,(这种“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16]533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大工业的经济制度以革命性的生产方式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潜力。遗憾的是英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辉煌成就并不为英国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分享即使是在商业和工业空前高涨的情况下他们还得遭受难以忍受的穷困。这涉及英国经济制度另一个方面的特征劳动者在这一经济制度中受到残酷剥削与剥夺。

这一论断与《共产党宣言》中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相呼应。参见文献[16]533。

 

英国经济制度造成的宏观后果是“工业的生命按照正常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16]497“市场跟不上英国工业的日益增长的生产率结果是每隔十年就有一次危机……1857年有一次危机1866年又有一次危机。但从1876年起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都处于经常停滞的状态……结果英国享有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垄断现在无可挽回地被打破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易受伤害的地方是它的阿基里斯之踵[17]。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经济的增长活力转向了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经济资源从大规模制造业中大举外流。美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快速工业化暴露出英国制造业生产率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缺陷[18]。

20世纪以来的美国

美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内战前。这时美国仍受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影响较大靠效法英国的技术与经济制度而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当美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时其殖民地性质并没有因此完全失掉[16]495。内战后美国迅速跻身经济强国之列。1889年8月22日恩格斯在给弟弟海尔曼的信中写道“在不掺杂任何投机的普通日常业务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可靠的国家是唯一还能干出‘好活的国家。[19]20世纪初期美国赶超欧洲列强的态势显露无疑。

在过去的100年美国在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危机通过克服危机不断巩固了自身的经济领先优势。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之前的无序高增长进行了剧烈的修复。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一直是卓而不群的世界经济领先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生产率增长率的普遍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基础完成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18]507。由于抓住了信息技术兴起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现了新的经济繁荣。转而在21世纪初又遭遇了互联网泡沫。2008年美国爆发了近10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却凭借其金融霸权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危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输出与转移。在过去的10年间人们看到走过严重危机的美国根本性地重塑了资本主义技术的秩序[20]。今天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美元可列居世界第六位GDP高于它的只有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21]8。无论人们如何质疑美国的经济制度不平等的弊病依然不得不对美国现存的先进技术优势、金融优势、国防与军事上强大的综合实力予以肯定。

三、当今世界大变局给经济制度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当今世界大变局中蕴藏的技术与经济制度上的重大挑战是围绕技术的加快进化和经济制度上的不平等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的。进入21世纪技术在加快进化的同时和不平等这个自马克思主义学说出现以来便一直困扰世界经济领先国家的传统难题结合在一起使各国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艰巨了。未来如果缺乏重大的、系统性的经济制度创新人类和科技共同进化的过程大概率将发展成为一个消灭人类——至少可以说是消灭大多数普通人的平等发展权利的过程。无论是少数的精英阶级占有和掠夺了技术进步的绝大多数收益还是我们作为被消灭的智人种群、而被整体收纳进不再是现有人类的新物种的博物馆里这两种未来图景对于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和毁灭性的。

技术变革加速与技术进化的失控

从人类历史看技术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一个“慢变量。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一系列重大发明加上日常的点滴技术进步带来经济活动生产率的持久增长的累积过程一个多世纪之后技术的“创新率的加速才成为了“最令人信服的变化[7]185。技术的加速依靠人的信息与知识存量的迅速膨胀来实现。进入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飞快累积信息快到信息现在已经成为地球上数量增加最快的东西。据哈尔·瓦里安和凯文·凯利估算几十年来全世界的信息总量以每年增加66%的速度成长。和这个爆炸式的数字相比水泥或纸张等最普通的制品几十年来每年只增加7%。信息的成长速度几乎比地球上其他的制品快了10倍甚至比同样规模的生物成长还要快速[22]365。在信息膨胀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和工程指数级增长的合力催生出来了技术与连续的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之间的紧张关系对经济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我们知道技术原本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23]26。像亚当·斯密所说“一切技术成就……始终被认为是对社会很有利的。[24]科技乐观主义让很多人相信在当下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未来的科技发展予以解决。保守主义则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会与科技乐观主义者发生争执。有时技术争执会阻隔新技术的发展这类技术创新失败的现象并不罕见[25]。对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新技术而言技术争执是处于紧张状态下的现存的经济社会制度所建构出来的一种必要的防御机制。在技术变化加速的时代一旦摆脱技术争执的束缚新技术的创造性力量也可以说是破坏性力量被释放出来了技术将以阿瑟所定义的“组合进化的方式不断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指数级发展。很快人们发现科技在人们生活方式中扮演的角色集体丧失了清白——人们很难知道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影响[21]前言。新技术制造新问题的速度远远比其解决旧问题的速度更快。无数突破了技术争执防线的新技术正在背离人类需要物的属性和脱离人类的控制就像“具有生物属性的活的机体一样、“为了满足它们自己的目的。[23]19自顾自地向着偏离人类意识的方向进化。如何才能回到人类发展技术的初衷上、确保技术真正为人服务如何才能让技术“以最小的代价造福人类[22]23对于这一基本问题人类并没有多少把握了。

卷土重来的经济不平等与不公平

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一度认为历史已经翻开了通过和平的经济制度改良手段来推进人类平等化进程的新篇章。皮凯蒂的研究打破了这种幻想。当下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制度框架下非但没有出现经济不平等的收缩迹象反而涌现出来了大量的经济不平等状况加剧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21世纪文明社会的土壤里孕育的仍然是“一种危险且不断增长的不平等[26]。大公司和巨富们有大量手段可以在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不提升经济效率的情况下快速增加财富即使整个经济体崩溃、停滞也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剥夺式积累[20]142。正因为如此沃尔特·沙伊德尔以其近乎冷酷的结论来告诫人们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社会一直是在靠大规模战争、革命、国家衰败和瘟疫这4种暴力的方式来阻止和矫正社会的不平等。

不平等对应着不同人群拥有不相等份额的经济资源的客观现实。不公平则是一种主观判断对应着不同人群对经济资源的不平等获取的程序与方式是不公平和不正义的[27]。卢梭指出了不平等有其经济社会的制度根源“不平等现象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之所以得以产生和继续发展是得助于我们的能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进步并最终是由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实施而变得十分牢固和合法的。[28]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必然走向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他的批判指向了“资本这个核心要素一方面资本以及各种为资本服务的经济制度拥有推动实现生产力惊人增长的力量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的增长伴生了资本权力的增长使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社会权力——异化的社会权力[29]。资本的两面性决定了资本有很强的倾向去促成这样一种政治后果即为少数强权者服务实现对大多数人的掠夺它缺乏将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力量用于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的自觉。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对不公平和不公正予以根本性修复的一段时期。一方面战争动员本身起到了促进劳动平等与联合的作用。另一方面战争期间作大规模的人力和工业资源动员的财政政策工具转变成了战后提供社会福利的手段。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苏联的威胁起到了约束西方国家不平等程度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但这一约束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迅速消失[29]129。在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各个方面的积极改变曾经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或莱茵资本主义都带来了帮助修复资本主义弊端的希望。但是“最近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拆毁了之前数十年人们苦心建立的许多保护机制……大众曾经取得的令人满意的福利政策和权利被偷走了。[20]5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现实中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极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它为少数人不计后果地占用大部分原本应该属于全体人的公共财富的目的寻求合法性最终通向的是“物资充裕但分配越来越不平等的、令大多数人绝望的经济社会结构[20]50。

不平等与技术进化失控的并发症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财富再分配财富秩序的重构正朝着更加不平等的方向深化。世界上60%的人被排除在数字经济之外。即使是迈进了数字经济大门的人也是不安全的。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曾经发生过的技术驱逐劳动、赤裸裸的剥削与掠夺、巨大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以各种新的版本形式重新上演[30]56。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外移曾经严重冲击了他们的较大比例的国民使之成为资本眼中多余的一群人[20]115。今天及未来10~15年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失业大量的人又一次面临成为“多余的人口的危险。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各种争议混杂在一起的是人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公共和私人机构间缺乏信任以及公众对公共和私人机构缺乏信任上述问题其实质都是经济制度与技术发展的重重矛盾之间交织在一起的紧张关系的表现。

除技术公司带来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外技术对人的重塑正在为不平等的演变开辟新的领域[26]361。凯文·凯利指出科技体源自人类而人类也是科技体的后代。科技体正朝着人类和机器共生程度越来越高的方向移动[22]147。生物增强技术和基因工程拥有扩大个人甚至其后裔间不平等的潜力远超人的自然禀赋和能控制的体外资源的不平等程度。如果按照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运行逻辑不远的未来富人将合法且合理地享有先进生物基因改良技术的特权与优先权这不可避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平等分配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政治结果。

赫拉利指出了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双重的不平等扩大化的效应。一方面科技发展正在使人类中的大部分越来越失去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成为“无用阶级[31]275。面对技术的冲击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依然故我地朝着认为一小部分独特的人有价值而大多数人没有太多价值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21世纪的医学逐渐走向让健康的人升级这将带来不平等升级的威胁。人类有可能从生物定义上分裂成不同的阶级一类是一小部分经过升级的超人类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拥有种种做出世上最重要决定的特权一类是绝大多数无用的、低等的普通人他们同时受到算法和新兴的超人类的控制主导[31]311。

四、当今世界大变局下有关经济制度创新的战略思考

当今世界大变局与过去500年的世界大变局有联系也有差别。一方面不同时代的世界大变局的出现、发生过程和结束遵循相似的规律。另一方面与过往世界大变局相比当今世界大变局下技术进化导致了技术与经济制度间关系的质变改变了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与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间简单化的对抗关系。这些变化使得当今世界大变局向前演化的动力以及提出的发展任务将更加依赖于高质量的经济制度创新来予以应对。

当今世界大变局与过往世界大变局的联系

首先任何时代的世界大变局的出现都是技术进步与既有的经济制度之间紧张关系的产物且随着时间推移二者的紧张关系与矛盾有递进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每个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在学习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先进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例如西班牙对葡萄牙航海技术的学习英国和法国对荷兰高效率的海运和贸易体系的学习以及英国对荷兰商业、工业和农业创新的全面学习德国和美国对英国工业技术和私人产权制度的学习。另一方面技术组合进化的递归性对经济制度将提出更高的复杂性与秩序性的要求。新兴国家不能停留于对外学习技术与经济制度还要积极创新经济制度独立自主地形成和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先进技术。19世纪晚期德国在学习英国时改革了英国经济制度中缺乏章法和秩序的弊病采用了顶尖的技术有计划地开展工程、基建和科研投资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再如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19世纪末直接应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等先进经济社会制度公共支出水平较高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政府高度直接参与经济社会、官员信奉干涉主义、坦然无惧地追求公共利益[30]133。美国早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从英国接受了私人产权制度同时又对英国制度的深刻不信任从这种不信任中美国转向了增强政府干预的经济制度加强了对“影响了公众利益的私人企业的管理和控制降低了利用政治程序改变产权的费用[7]210。可见新的先进技术与经济制度的突变的可能性是在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开放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逐步涌现出来的。

其次任何时代的世界大变局的发生过程都会伴生频发的经济社会危机不断对各国制度能力构成考验。世界经济从相对落后的技术转向更先进的技术在旧的经济制度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而新的经济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这段发展时期往往是经济社会危机的频发期。危机总是滋生在技术变革、资本堆积和经济繁荣的条件下。究其原因技术知识的变化会造成资本存量的变动。资本存量的改变将引起制度的多方面的变革。资本存量变动越快现存的制度体系便越不稳定。技术知识存量的积累必然给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长期变革带来一种进化的秩序[7]234。世界金融危机史记载荷兰在17世纪30年代的郁金香泡沫英国和法国在18世纪20年代的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19世纪的英国进入了每10年1次危机的节奏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萧条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历史表明这些国家无一不是在战胜经济危机与波动的此起彼伏的斗争中夯实自身作为世界经济领先国家的地位的。迈向经济领先国家不经历严重危机的洗礼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身处和面对危机哪个国家没有被击倒反而拥有了更强的危机驾驭能力进化出了更适应先进技术知识发展需要的新的经济制度这个国家将拥有持续繁荣与增长的能力也将会在世界大变局的经济制度优劣较量中脱颖而出。

最后任何时代的世界大变局的结束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历史事件方面的偶然性。从必然性看世界大变局从出现可能性到实现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其自身出现了衰败迹象其经济制度日益陷入了无法有效解决和应对现实矛盾与挑战的巨大困境沦为了守成国家。另一方面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代表主导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力量其经济制度在解决最为棘手的现实矛盾与挑战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且持续累进的治理效能优势。简言之旧的降新的方能升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从偶然性上看在世界大变局真正定局之前所有的出人意料的变化都存在或然性。例如英国在努力赶超荷兰时还面临着来自法国的强大的竞争威胁。如果拿破仑没有战败世界历史就会被改写。在美国赶超英国时德国由于迅速崛起并比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分配问题先行挑战了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德国人怀着极大的信念与热情投入了对以同样信念坚定的英国人为核心的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争于是两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欧洲列强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将世界经济领先的优势送给了美国。历史表明在新兴势力真正完成对守成国家的超越之前守成国家总是抱有自己必然持续居于领先地位的幻想对击败一个又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充满必胜信心。比如美国对苏联、对日本施予的打击。但是战争终将以各种形式消耗掉守成国家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技术和经济的存量优势。

当今世界大变局与过往世界大变局的差别

当今世界大变局与过往世界大变局的差别之处集中体现在技术进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上。在过往的世界大变局中技术因素是重要的却远远没有重要到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种极端重要的程度。在英国赶超荷兰时只有亚当·斯密和马克思这样的凤毛麟角的先哲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他们所处时代技术与经济制度交互的爆发力但整体而言人们对技术驱动下的工业革命是“无感的。科技这个因素真正“进到人类的心里是在美国完成了对英国的赶超之后才发生的。美国自1790年华盛顿发表第一次国情咨文以来其年度国情咨文直到1939年以前从未提及“科技这个术语1952年以前这个词从未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出现两次[22]10。技术因素与人类的共生性的加强以及对人类命运走向的决定性影响在过去的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甚至可以说是在进入21世纪后才被真正发现和深刻认知。

技术进化在影响力上的变化使得技术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在过往的世界大变局中经济制度以最大可能地服务技术进步为单一目标哪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能够取得发展前沿技术的最大成效哪个国家就有最大可能胜出。但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下情况变得复杂多了。对一个国家来讲经济制度如果起不到加快技术进化的作用那就是失败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经济制度如果只起到加快技术进化的作用而起不到有效约束技术进化的作用那也将是失败的。21世纪的技术与经济制度的紧张关系中用作赌注的不仅是一个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还包括了整个人类何去何从的命运。经济制度的失败会导致绝大部分的人类陷入少部分人及他们控制的先进技术所代表的非人的力量奴役、剥削并制造出来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直至人类这个物种被失控的技术从地球上连根拔起。

技术进化的程度如此深远以致影响和改变了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与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之间的简单化的对抗关系。这是当今世界大变局与过往世界大变局的另一个不同点。在过往的世界大变局中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与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之间的对抗关系具有零和博弈的性质属于不可调和的冲突关系。战争在二者冲突中起到了大变局的转换器的作用。一方面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在技术与经济资源上的优势主要是被战争、特别是大规模战争消耗殆尽的。另一方面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同时依靠对弱小国家的帝国主义霸权扩张和殖民政策以及对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的战争不断增强和巩固自身在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当今世界大变局如果得以顺利推进大概率将在不触发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情况下发生这是因为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意味着触发传统形式的世界大战几乎就等同于宣告整个人类的灭亡。同样重要的是在共同应战技术对经济制度和人类的不利威胁时在位的经济领先国家与新兴的经济领先国家之间也有强烈的合作需要。

总体而言在传统的战争形式缺位的情况下在技术与经济制度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情况下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推进动力将更强烈、更充分地寄托于经济制度创新的较量之中。

当今世界大变局下经济制度创新的三重任务

前文已经论述经济制度创新是应对形势复杂的当下世界大变局的关键。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上所做出的不同安排与选择将决定未来国家间竞争的成败。历史地看“把制度搞正确是一个困难的、耗时的和引发矛盾的过程[32]12。当今世界大变局给经济制度创新提出了三重任务。其中前两项是过往的世界大变局中遗留下来的未尽任务第三项则是当今世界大变局下的新任务。

首先经济制度创新既要能解决好经济的量的增长问题又要能解决好经济的质的发展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其一需要有必要的经济的量的增长但不要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经济在质的发展后的自然结果。一个国家在经济总量上占优并不代表这个国家拥有的经济优势在中长期是稳定和可持续的。比如17世纪末荷兰拥有强于英国的经济实力。1600年到19世纪20年代荷兰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欧洲最高的[33]66。在17世纪荷兰经历了与英国的三次战争其海上霸权受到了大大的削弱但其经济领先的地位没有被完全撼动。直到1700年荷兰的人均GDP为英国的1.5倍是除意大利以外的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2倍以上[33]82。但这一年如诺思指出的英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已经成功地取代了荷兰[7]176。一味看重经济总量的大小容易制订错误的政策。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例从22.3%提高到32.9%[34]但是此时的中国显然不在世界经济领先国家之列。这是需要谨记于心的教训。其二有一些国家拥有突出的经济制度优势却没有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领先大国。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阿尔贝尔提出了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它的典型特点是抑制贫富分化。广义的莱茵资本主义奉行者包括注重社会福利的德国、北欧国家甚至日本。但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态势中这些拥有经济制度优势的国家在经济总量的竞争上敌不过奉行新自由主义的美国[35]。以史为鉴经济制度创新需要持续不断地从制度优势转化为中长期可持续的经济超常增长优势。

其次经济制度创新既要能够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又要能够解决不平等的问题。解决不了技术创新问题就没有经济增长更不具备引领世界经济的能力解决不了民生、就业公平与平等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经济繁荣。为此经济制度创新既要有引领技术的有序变革的能力又要能够跨越不平等的鸿沟。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先国家它面临的挑战是技术创新与不公平的经济制度交织在一起的混合物。到目前为止美国是世界上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美国沉浸在“亲企业的政治环境政治体系日益失灵。在美国有一批权力和财力惊人的技术公司它们被称作为“巨怪企业。据统计美国技术界最富有的9位亿万富翁财富加起来超过了世界上最穷的18亿人[30]106。欧洲作为世界经济领先地区经济不平等的程度不如美国那么严重但其经济不平等的加剧化趋势也是确凿无疑的。更糟糕的是为了少许收敛的不平等欧洲大国牺牲了自身在应对新技术变革上的效率。在硅谷的一批最有野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主导的塑造人类未来的数字化创新的攻势下[21]45像德国这样的欧洲强国几无还手之力。

最后经济制度创新既要能解决加快技术进步的问题又要能解决加强约束技术进化的问题二者同样缺一不可。不能加快技术进步的经济制度是低效率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显著的技术进步其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要不然就是非理性的繁荣或扭曲的经济增长。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先国家保持了自身在推动技术进化上的经济制度优势但当今世界经济遇到的难题是美国引领的技术进步不仅不足以支撑世界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还对各国现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从人类的立场看技术进化或现代化的本质不是孤立于人的技术活动而必须是人类文明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统合[36]24才能确保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沿着对人类安全、有益的伦理与治理方向进步。

展望未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是任何其他国家谁创新出更具有竞争优势和更胜任世界大变局下的各项发展任务的经济制度谁就有望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性力量。

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及治理效能

本文认为面对世界大变局给经济制度创新提出的三重任务需要跳出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导向一致性和趋同性的主流经济制度设计的先验性假设[11]将经济制度创新的关注点转向那些与现行的主流经济制度相异质的制度元素寻求能够驾驭复杂问题和新变化的制度方案创造出能够包容更丰富的多样性的新的经济制度体系。

我国的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创新潜力。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37]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和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不完善但无论如何“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已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绝对不可能做到的。[38]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的概括。《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39]。

以下将探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兼容多重的制度逻辑、实现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和组合进化3个方面拥有的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优势。这些制度优势决定了中国拥有成功完成当今世界大变局提出的三重任务的较大可能性。当然也要看到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我国经济制度仍然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以我国现在所处发展阶段看还需要更多年的高速增长才能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经济体的生活水平[40]。面向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加快从潜在的制度优势向实实在在的国家治理效能转变。

实现与多重制度逻辑更加兼容的经济制度创新

20世纪欧美经济领先国家建构的经济制度中充斥着运用一元制度逻辑和两分法的传统思维来分析和认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情况。比如公有与私有之分政府与市场之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分效率与公平之分经济增长目标与社会福利目标之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分等等。按照欧美经济制度的逻辑发展了公有部门就会限制私有部门的发展政府参与经济的势力强大了就会挤占市场的空间与作用余地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与制造业争夺资源替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更高比例为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保证经济效率必然损害社会公平追逐经济增长目标难免以牺牲社会目标和环境保护责任为代价等等。上述的多制度维度冲突的经济规律其实只是在特定的经济制度范式下是有效的。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在现实世界里这些林林总总的两分事物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化。在复杂情境中经济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变化的可能。

21世纪的世界经济追求的不是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而是恰到好处的、复合型的经济增长。今天人类需要的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是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经济增长是与人类伦理不相违背的技术进化是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不相违和的经济繁荣。以上这一系列内生了多重目标的新的发展要求需要受不同制度逻辑支配的因素的共同协作发力。这些实践中的新问题对现行的经济制度体系构成了巨大冲击需要修正或重建现行的经济制度体系。面对经济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多重目标的发展要求唯有包容多重制度逻辑的经济制度创新才有可能胜任这些艰巨的挑战。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兼容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制度体系有更好地适应多重目标发展要求的制度优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性地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种曾经被视作为截然矛盾的一对制度集成在了一起构建了一套迥然有异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取得了卓越的经济持续增长成就。波兰尼Karl Polanyi视批判自由市场经济为己任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与危险性他指出市场经济在工业上的惊人成就是以牺牲社会的代价换来的。本质上社会主义是工业文明的先天倾向这种倾向试图使自律性市场服膺于民主社会的方法以超越自律性市场[41]265。西方学者主要是从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角度来批评市场经济制度的局限性但没有办法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缺陷的实践方案。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长期效仿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视作为异质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后立足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探索的经验与教训大胆地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起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微观企业制度层面破除了传统公有制尤其是单一公有产权模式的弊端[42]突破了单一逻辑制度束缚开创了我国经济高增长的新局面。在微观经济结构上我国也从过去的公有制经济占95%以上的单一制度逻辑转向了鼓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重制度逻辑不同所有制代表的不同制度逻辑的经济成分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来了多种多样的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混合与竞合方式创造了集成经济效率优势的全新的可能性。在分配制度上我国允许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推崇和强调以劳动为核心的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逻辑又兼容于突出资本的重要性的激励性相对较强的分配制度逻辑为各地区、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因地制宜和富有灵活性的激励安排。与美国的分配制度相比我国的分配制度更突出数量广泛的劳动者在要素报酬分配中的占比与北欧、德国等国家的分配制度相比我国的分配制度更突出有生产贡献的资本及其他关键性的要素在要素报酬分配中的占比。这种对以不同要素为核心的分配制度的平衡性的综合安排使我国的分配制度能够胜任多方面的生产活动要求。

实现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经济制度创新

跨层次思维的运用指向的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43]的制度安排不仅需要明晰在不同层级、高度多元化的主体发生的行为机理而且还需要注意不同层次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不同主体经济行为的交互影响与因果关系。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有助于将那些已经被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散落在社会各层次的一个个主体重新整体化动员他们一道参与经济制度创新共同解决好经济社会治理中的各种不治顽疾。奥斯特罗姆[32]为建构跨层次思维的共同治理提供了可实践的制度设计框架。她主张通过识别复杂社会情境来构造制度穹顶在制度穹顶之下构建具有混合特征的、跨层次的多中心的共同治理体制每个作为整体的构成部分的中心在特定的制度穹顶下各自有相当的自由度来制定和执行更加贴近基层治理实际的规则。这种在制度穹顶设定的一个总体规范下各个部分或多中心协调合作的共同治理的制度架构有助于寻找最大的可能性来探索能容纳更多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制度活动支持和鼓励所有的制度参与者各自发挥出与解决自身现实问题相称的智慧与能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嵌入在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体制机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44]。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37]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制度穹顶。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性制度安排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民性。人民性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主体归属和最终目的要求[36]21。人民性决定了我国制度实现的是实质上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在选举形式上的民主。毛泽东指出我们建立的“是一个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4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37]什么是我们的民主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绝大多数的人服务——这是我们的一切经济社会制度区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之处。民主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度从经济上到政治上总是在不可避免地蜕变成为了只为1%或为5%的人服务的不平等的经济社会制度。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要求坚决地执行集中制。在经济制度中具体体现为有为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有为政府的内部要坚持有力的核心领导。有关核心和集中的制度要求是确保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穹顶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工作中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在经济实践中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主体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经济制度体系。不少学者探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奇迹与我国的充满多样性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激烈的县际竞争中的多元博弈格局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认同这类观点。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我国既面临纵向的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主体之间的发展诉求差异的挑战又面临横向的、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的挑战。发展县域经济倡导自下而上的基层治理制度之间的良性竞争是我国运用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制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的关键性的制度安排。

实现与技术组织进化相同步的经济制度组合进化

技术组织进化对经济制度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已经无法在现行的机械的、“无机化的经济制度框架下得以满足了人类需要发展“有机化的经济制度使经济制度具备与技术进步相称的组合进化的能力。只有兼容于多重制度逻辑与嵌入于跨层次的共同治理的经济制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组合进化的创新方向。首先是包容多重制度逻辑的经济制度的组合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组合演化出来的经济制度会对异质性经济主体的不同利益予以最大可能的保护而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消灭异质性的简单做法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社会问题。其次是各层次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的组合进化。在不同层次、不同构成部分的制度竞赛中只要是对制度穹顶有贡献的制度片断都可以上升、传播和复制到其他层次和其他构成部分并与其他层次和其他构成部分的有优势的制度片断进行重新的组合与优化。最后是多重制度逻辑与跨层次的共同治理机制的组合进化以指数级的经济制度创新来应对传统经济制度体系无法驾驭的各种实践挑战。在传统的经济制度约束下人们的行为选择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在组合进化的经济制度框架中人们将拥有无数的充满多样性的行动方案可供选择。人的多样性不再被囚禁在看似确凿无疑和坚不可摧的旧的经济制度规范的牢笼之中而将被赋予自由裁决与自由行动的足够余地在组合进化的经济制度下人类将有可能得到极大的解放。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组合演化的巨大潜力。首先将宏观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微观层次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再将多种分配制度融入其中这构成了我国特有的既兼容于一组组看似矛盾与冲突的制度逻辑又具有跨层次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组合创新。其次从历史的维度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托的社会制度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组合演进的逻辑层次。这些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浓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43]它们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样的经国序民的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创新成果。最后从空间和范围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国正在大力拓展自身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演化的战略纵深。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在开放经济格局下的交流互鉴。这使得经过我国实践检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望通过共享、共通运用到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与它们的本土化经济社会文化制度进行组合演化。依照这种模式我们既为这些国家提供更加丰富的经济社会制度选项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需要创造能够解决不同实践问题的形形色色的新型的国家治理安排同时这些国家的制度经验又可以帮助促进中国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2019-12-08].

[2]张宇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国际经济评论20195):9-19.

[3]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3):114-121.

[4]王文.500年400年300年200年100年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4):32-38.

[5]李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向何处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4):39-47.

[6]马克思.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M]//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7]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1.

[8]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

[9]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M].李增刚.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14.

[10]彼得·特明戴维·瓦因斯.无霸主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和重建[M].李丹莉韩微马春媛.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

[11]余菁王涛.繁复现实下的简约制度一个新分析框架[J].经济管理201512):171-184.

[1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3.

[13]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J].思想战线19923):82.

[14]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18.

[15]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Z·阿利伯.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18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恩格斯.1845年和1885年的英国[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4-255.

[18]戴维·兰德斯乔尔·莫克威廉·鲍莫尔.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M].姜井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63-26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6.

[20]大卫·哈维.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M].徐瑞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55.

[21]露西·格林.硅谷帝国商业巨头如何掌控经济与社会[M].李瑞芳.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2]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3]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7.

[25]卡莱斯·朱马.创新进化史600年人类科技革新的激烈挑战及未来启示[M].孙红贵杨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26]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M].颜鹏飞李酣王今朝.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序言.

[27]厄尔·怀松罗伯特·佩卢奇大卫·赖特.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M].张海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5.

[28]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0.

[29]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3.

[30]安德鲁·基恩.治愈未来数字困境的全球解决方案[M].林玮李国娇.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31]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8.

[33]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伍晓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6.

[34]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9.

[35]张世鹏.莱茵资本主义与全球化[J].国际政治研究20024):102-110.

[36]田应奎.2049中国治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37]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EB/OL].2019-11-30[2019-12-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11/30/c_1125288601.htm.

[3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M]//邓小平文选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7.

[39]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M]//《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6.

[40]格雷厄姆·艾利林.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M].陈定定傅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76.

[41]加雷斯·戴尔.卡尔·波兰尼市场的限度[M].焦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2]田应奎.单一公有产权模式的制度缺陷[J].学习月刊20041):10-12.

[43]王名蔡志鸿王春婷.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6-19.

[44]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20-01-01[2020-01-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1/01/c_1125402833.htm.

[45]毛泽东.论联合政府[M]毛泽东选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56.

 

余菁.世界大变局下的经济制度创新[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0-03-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558.g.20200320.0919.006.html.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