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交通运输业变革

2022年01月17日来源:《城市》2021年11期作者:方晓霞

摘要:笔者总结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与特点的分析,探究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由此提出推动交通运输业变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革命交通运输智慧绿色

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21ZDA021)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区域发展智库项目《后疫情时代深化中日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研究》(2020P04)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具有基础性、服务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以及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居世界第一,逐步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高速和智慧港口等新交通工具、新运输方式和新基础设施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交通进入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时代,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2021年,我国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进一步为新时期交通运输业变革指明了方向。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我国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相关政策指导下,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的内畅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我国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居世界前列。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在充分发挥水路和空路比较优势的前提下规划、建设的,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高速铁路(高铁)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营业里程由2012年的0.97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3.8万公里,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占比已超过25%,占全球高铁营业里程的65%以上(见图1)。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对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超过95%。

12012年~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高铁营业里程及占比图

备注:数据来源为2012年~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我国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公路总里程、公路密度不断提高,中国桥和中国隧道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新品牌。截至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519.81万公里,较2012年增加约96万公里;公路密度达54.1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12年提高约23%(见图2)。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10万公里,较2012年增加6.5万公里,居世界首位;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2018年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拱北隧道是世界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沉管隧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22012年~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及公路密度图

备注:数据来源为2012年~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2020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77万公里,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均居世界首位。2017年投入运营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2019年末,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全覆盖。2020年上半年,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龙门吊远程控制”规模化应用,并成功试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无人驾驶集卡”应用。

航空运输作为大众交通工具,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我国拥有民用运输机场241个,覆盖92%以上的地级行政区、88%的人口和93%的经济总量,其中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达39个、三千万级机场达11个。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为798.5亿吨公里、4.2亿人次和676.6万吨,旅客运输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二位。

2.交通运输服务效能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

公路运输是我国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客运方面,高速铁路、民用航空吸引力逐渐增强,向大容量、快捷高效的现代化客运服务体系转型。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96.65亿人,完成旅客周转量19251.43亿人公里。其中,公路客运量占比达71.3%,较2019年下降2.6个百分点。铁路客运量、民航客运量和水路客运量分别占比22.8%、4.3%和1.6%,铁路客运量和民航客运量占比分别较2019年上升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水路客运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动车组列车作为我国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承担了70%的铁路客运量。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与铁路、航空及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明显提升。

民用航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显著提升。近97%的国内机场实现了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自助值机占比超过70%,旅客排队等候时间大幅减少。航班正点率稳步提高,2020年高达88.52%,比“十二五”末期提升20个百分点;民用航空安全水平世界领先。截至2021年7月,我国运输航空连续安全飞行131个月,连续19年确保空防安全,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5年滚动平均值为0,好于0.088的世界同期平均水平。

货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0年,我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64.40亿吨。其中,公路完成货运量342.64亿吨,约占73.8%,较2016年下降3.6个百分点;水路完成货运量76.16亿吨,约占16.4%,较2016年上升1.6个百分点;铁路完成货运量45.52亿吨,约占9.8%,较2016年上升2.2个百分点。

3.轨道交通成为都市圈和城市群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

轨道交通具有运力强大、快速安全及绿色低碳等优点,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达45个,线路244条,运营里程为7969.7公里。其中,我国地铁运营里程达6280.8公里,约占78.80%;轻轨运营里程为217.6公里,约占2.73%;城市快轨运营里程为819.6公里,约占10.28%;磁悬浮列车运营总里程为57.7公里,约占0.72%。随着运营线路增加及便捷度提高,轨道交通成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2020年占公共交通客运量出行比率为38.7%,较2019年上升4.1个百分点。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北京和成都的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半数以上,排位最高的上海为62.34%。

4.科技对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我国交通运输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深水航道、大型机场、跨海桥梁和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技术世界领先。2017年,运营时速350公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行。2019年,集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和智能运营于一体的京张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高速铁路已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和“中国制造”的新名片。2019年,具备世界最高等级低能见度运行保障能力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北斗技术与交通运输业加快融合。乘车码、定制公交、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际交通、车路协同系统、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智慧高速及智慧港口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开通运营共享汽车的城市超过180个,运营车辆总数达20余万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覆盖超过300个城市,日均完成2000万订单。网络货运占营运货车保有量的15.9%,达172万辆。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超过4570万单。邮政智能快递终端广泛布点,无人机、无人车及无人仓在快递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未充分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亟待解决交通拥堵、高能耗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

1.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隐患。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大城市及中小城镇普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研究表明,北京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损失巨大,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宜居性。近年来,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交通事故损害程度降低,但事故总量仍有下降空间。

2.交通运输业能耗和碳排放量过高。

交通基础设施、汽车动力系统与钢铁、建材、石化、化工及电力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密切关联。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耗比重约为9%,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约为15%。2013年~2019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年均增速超过5%,是我国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领域。经过测算,每增加100万辆小汽车,需相应增加282万公里路网容量及30平方公里停车面积;参考北京机动车使用强度,每年约增加燃油消耗量13.5亿升。新能源车的动力源为锂电池,开采锂矿需耗费大量的水,一块含有8.4公斤锂的锂电池需要约16.8吨水。在“双碳”目标下,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

城市交通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随之产生的污染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2021年9月北京发布的新一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现阶段北京的细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占近60%。其中,以柴油车与汽油车为主的移动污染源占46%,在全年不同时段、不同空间范围均为本地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最大来源。

噪声污染源于道路、铁路和空中交通等,会对人类阅读能力、注意力及记忆力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致残性听力损伤。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机车和机动车辆噪声占城市噪声的75%。交通噪声污染作为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治理交通噪声污染是建设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基础。

二、智慧交通:新科技革命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新机遇

经济发展、交通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是世界上众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领域加速融合,有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智慧交通发展与演变

智慧交通由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演变而来。20世纪80年代,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在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得到应用,通过全面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和分析,为交通管理者的调度决策提供了辅助性服务。

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加大智能交通系统研发力度,信号控制、电子警察、卡口监控和视频监控等一系列管控设施得到应用,短时间内缓解了交通拥堵等问题。在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相互分割,数据未实现共享,无法解决车辆保有量不断上升后所引发的复杂交通问题。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交通运输业渗透。智慧交通作为既有智能交通系统的升级和创新,功能由服务于运输管理决策向服务于出行需求转变,更强调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智慧交通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科学及系统方法的融合应用,深度分析、挖掘交通运输数据,打造高效、环保、人性化和一体化的大交通体系,实现线上配置资源、线下高效运行的精准化、绿色化和个性化出行。

(二)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数字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解决经济发展、交通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智慧交通体系提供了新契机。

1.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日常出行。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业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出行方式。公交线路查询软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平台等不断涌现,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在出行前通过移动端查询、在线下单,由终端根据车辆所在位置配置最优订单,将出行需求与交通资源精准对接,提升出行体验。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为例,其针对消费群体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出私人定制的专车模式、日常通勤的拼车模式、中长途出行的顺风车模式、交际应酬的代驾模式以及绿色环保的共享租车和共享单车模式,一定程度解决了城市“停车难”和“最后一公里”接驳问题。

基于网络对信息的高效匹配,公共交通领域建立了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体系(DRT)。该体系以乘客需求为导向,打破路线及班次限制,由调度中心根据用户的预订需求提供“专座直达”的定制化公交出行路线,营造便捷、低价、用户友好的出行体验,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缓解交通系统压力。

2.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服务系统。

随着无人驾驶、车联网和“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等新一代交通技术快速发展,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全自动电子收费系统。高速公路ETC收费通道可在车辆通过收费站时自动完成收费,避免停车交费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大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路侧电子停车收费系统利用高位拍照、路内电子收费管理平台、用户端小程序及巡检PDA终端实现计费和缴费,避免了计费、缴费摩擦和逃费现象,节省监管成本,提升用户体验。

二是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设置在交通路口的传感器收集路况信息,由主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后实时发布,以便公众规避拥堵、规划合理的出行方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服务构建的“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可根据出行者的个人需求整合多种交通方式,提供一体化、全流程的智慧出行服务。

三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路况感知、数据采集、流量预警、后台管控及智能化信息提示协助交通管理部门提升危险和灾害预警、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例如,匝道智能管控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等探测设备对高速公路车流进行动态感知,实现匝道汇入车流智能预警、信号灯调控及间歇性、拉链式交替通行,有效缓解高速公路通行压力,减少安全隐患。

3.线上线下融合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包含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物流市场获得了较大发展,形成了物流公司众包模式、全民众包模式、货运O2O模式和自建物流模式。在网络物流平台上,货运需求方与供给方可实现实时对接。货运企业借助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网络货运方式整合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分布散乱的运输资源,拓宽了企业服务范围。全国联网的物流货运信息系统将物流资源与货运资源精准匹配,协助轻资产平台型创业公司高效管理中小散户司机。

人工智能的应用缓解了物流业的劳动力不足,提高了包装码垛和装卸搬运等环节的物流效率。物流机器人单次可配送约20个包裹,在业务量密集的区域日均配送40余次,避免了人力配送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升了物流作业跟踪定位及监控所运输物品状态的智能化程度。

三、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工具呈现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和更环保的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汽车、磁悬浮列车、超级高速铁路、无人船及无人驾驶载人飞机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将成为交通运输业变革的重要成果。

1.汽车运输装备。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动驾驶汽车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新能源、智慧电网、智慧交通及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产物,这一功能强大的移动智能平台将成为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智慧出行的主要载体。

与传统汽车相比,自动驾驶汽车具有四点优势。一是安全稳定。利用车载传感器、雷达感知周围环境,控制车辆转向和速度,能够减少由于疲劳驾驶、酒驾或司机疏忽等造成的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二是缓解交通压力。通过卫星导航监控实时路况,规划最优出行路线,及时规避拥堵。三是节能环保。通过控制系统确认最优的加速、制动和减速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四是轻松出行。增加旅途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提高出行品质。

特斯拉汽车、谷歌、通用电气、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百度、一汽解放汽车、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等国内外科技公司及大型车企陆续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研发计划。美国咨询机构IHS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全球总销量将由2025年的60万辆上升至2035年的2400万辆;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动的L4/5自动驾驶逐步落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收入规模有望突破万亿;2035年,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市场,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总量达570万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巨大需求将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制造商和飞机制造商提出联合开发飞行汽车。2019年,保时捷公司与波音公司签署了研发纯电动垂直起降概念车的合作备忘录。

2.铁路运输装备。

无人化与网联化是铁路列车未来的发展方向。铁路沿线信号设备将逐渐消失,铁路列车开行间距大幅减小,运输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是速度等级提高。我国以轮轨为导向系统的高速列车时速达350公里,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到2050年,我国3万吨级重载列车和时速250公里级高速货运列车有望实现重大突破,高速轮轨客运列车系统时速将提高到400公里,以电磁作为导向系统的高速列车时速有望达到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将成为轨道交通技术未来主要的研发方向。2013年,美国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提出利用真空管道建设超级高铁。2017年,美国超回路运输技术公司宣布生产全球首个时速超过1200公里的超回路胶囊列车,我国也逐步开始探索本土版超级高铁。2018年,成都搭建首条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比例模型车试验线,试验时速达1500公里。

二是运行方式优化。货运动车组、可变编组动车组等成为研发重点,预期根据铁路客流淡旺季及线路繁忙程度增、减配置车厢,实现最优搭配,减少成本支出,避免运力浪费。

三是用户体验提升。从固定设施、移动装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完善高速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高速列车在复杂恶劣环境下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噪声控制水平及乘员舒适性。

四是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前瞻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围绕智慧物流、智慧客服、智慧调运中心和智慧办公系统等业务打造智慧铁路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实车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优化高速铁路设施配置,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及服务品质。

3.航空航天运输装备。

载货运输方面,波音公司推出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货运飞行器原型设备,运送货物重量达225千克。载人运输方面,波音公司与英国航天航空公司尝试在商业航班中应用全自动驾驶技术,民航客机经改装后,长途飞行所需飞行员由5名减少至2名~3名。空中客车公司启动了无人驾驶电动斜旋翼飞机研发项目,预期在直升机场完成起降,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航运装备。

无人船是智能船舶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在货运、科考、探查、气象和海防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无人船是通过卫星定位和传感技术进行导航的全自动水面机器人,在美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世界航运强国发展较快。美国是最早布局无人船的国家,在技术研发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计划于2025年实现无人船技术商业化。欧洲开展无人船运营法规研究,探索将其纳入常态化海事监管。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发展趋势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呈现强度高、耐久性强、智能化及环境友好的发展趋势。桥梁工程技术方面,安全、耐久、智能、绿色的材料逐渐普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桥梁工程技术深度融合,桥梁智能管养新体系建成。隧道工程技术方面,装配施工技术、新型隧道施工技术和新型耐久性混凝土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桥梁、隧道设计使用年限预期达到200年。土工结构工程技术呈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趋势,高速公路实现智能化监测、检测、养护和维修。港航与海岸工程技术方面,港口建设向外海及深水岸线发展,建筑物呈现结构大型化及形式多元化趋势。疏浚与造陆技术方面,逐步实现沿海疏浚工程装备大型化、内陆河湖疏浚精细化、疏浚产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化以及环保疏浚智能化。路面道床和跑道工程技术方面,路面跑道建造、运营和养护全面实现智能化;有砟轨道道砟实现回收利用,人造道砟在工程中得到应用,无砟轨道耐久性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呈现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水、陆、空交通资源将通过数据传输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系统管理技术等实现全面整合,形成跨层、跨区、跨方式交互的低延时高可靠的天临空地一体化交通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将智能化的交通运输装备、用户、路网及服务部门等进行有效集成,即时、精确、高效地解决交通安全、运输效率、能源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问题,使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四、推动交通运输业变革的建议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应以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共享化的顶层设计引领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巩固传统产业优势,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一是强化支持智慧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交通科研基地和智库建设,建立面向全球、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强智慧交通相关行业的统筹协调,完善各级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建设,破解交通信息共享壁垒和信息安全难题。

二是打造世界领先的智慧交通系统。积极推动数字化、网联化及智能化技术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加快建设城市交通大数据平台,统筹做好实时路况监测、交通动态变化预测、交通违法行为识别、交通安全隐患预警和交通拥堵成因分析,提高智能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动态互联的智能化车路协同系统,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等智能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城市及城市群轨道交通建设,打造以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网的一体化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性和便利度。

四是构建以绿色出行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服务,合理配置自行车停放点,构建适宜绿色出行的人居环境。提高共享交通工具利用率,推进共享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共享交通与智能交通、绿色交通融合发展。

五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船舶等新型交通工具发展。加强燃料电池汽车及新能源船舶研发和应用,完善充(换)电装置和维护设施建设、电力运输以及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蔡文海.智慧交通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陈才君.智慧交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杨燕青.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中国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J].中国中小企业,2018(4):44-47.

[4]叶红玲.创新引领绿色融合——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综述[J].中国水运,2017(7):10-11.

[5]交通运输“十三五”成绩单出炉[J].铁路采购与物流,2020,15(10):63.

[6]王瑞婷.基于主题模型的交通数据流可视化分析[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7]何建中.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经济,2010(9):23-25.

[8]陈清泰.看准新工业革命的方向[N].北京日报,2019-05-20.

[9]陈清泰.中国经济中新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9-04-08.

[10]郭敏.未来交通技术发展现状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汽车与安全,2020(4):104-108.

[11]胡国华.公路物流:融合突围加速货运O2O潮起[N].现代物流报,2016-01-01.

[12][日]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便携型移动性人工智能进化论——未来的无人驾驶与交通服务[M].张瑞林,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13]宋天田,周顺华,肖正学.交通运输与科技革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67.

[14]杨雪英.美国未来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及思路[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7(9):117-124.

[15]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EB/OL].[2021-04-13].http://www.zgszjs.com/news/bencandy.php?fid=58&id=12487.

[16]赵光辉,姜彦宁.“互联网+”助推交通强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17]赵光辉,朱谷生.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8]赵光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能物流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7-13.

[19]宋正阳.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20]王优玲,魏玉坤.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EB/OL].[2019-09-25].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9-09/25/c_1210292003.htm.

[21]智能科技与产业研究课题组.智能交通未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2]曹娟,王雪松.国内外无人船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J].中国船检,2018(5):94-97.

[23]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4][法]Orfeuil JP,Mireille AM,祖源源.自动驾驶与未来城市发展[J].上海城市规划,2018(2):11-17.

[25]张军,王云鹏,鲁光泉,等.中国综合交通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1):43-49.

方晓霞.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交通运输业变革[J].城市,2021,(11):48-58.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