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

2023年10月23日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18期作者:高中华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人才资源储备日益丰富、人才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人才强国战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定位、愿景、布局、焦点和路径上有了诸多转变。对此,本文在厘清这些转变的基础上探索了人才强国战略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实施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国家竞争力;人才工作;科技创新

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强化产业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3ZDA065)阶段性成果。

人才资源是支撑我国提升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实现民族振兴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动荡的国际局势,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把做好、做实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1]。党的二十大更是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2],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更深入的部署。本文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以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

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卓著

一是人才资源储备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明确地把人才资源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才强国,同时在人才开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不仅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培育了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且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一直保持提升趋势,2022年排名已经上升至第36名。在高层次人才资源存量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33万余人。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累计18.7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到6500余人。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两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从人才增量上来看,我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博士生培养数量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美国的两倍以上。在海外人才引进上,通过多项人才项目将在国外获得事业成功的科技创新人才引回中国,这些人才的回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国际化的视野,而且扩展了我国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创新实力。2022年底,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72家,入园企业超过2.5万家,9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在园就业创业。

二是人才国际交流不断加强。近年来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凸显,我国海外引才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与障碍,但人才跨国流动与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尽管美西方政府极力阻碍我国在人才和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我国仍然选择以积极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一方面,中国选派大量学生赴海外深造,留学生在海外学到了差异化的知识和技能,回国后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目前仍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源国,自2020年以来,回国求职的海归数量明显增长,2022年应届留学生规模同比增长8.6%。另一方面,中国也吸引了众多国外的顶尖人才来华工作、学习和生活。来华留学生带来了多元化的经验和国际化视野,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据统计,当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22年底,100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名国际学生,同时职业教育领域也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其中400余所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16451人,其中出国留学回国博士进站56800余人,外籍来华博士进站19782人。

三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强人才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人才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人才发展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的新时期,在人才评价、激励与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着力解开制约人才高质量发展、阻碍人才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制度性束缚。基于学历和资历的评价机制正在被淘汰,基于能力与贡献的机制正在建立。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纷纷跟进,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以及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创新的障碍正在逐步被打破。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对制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据统计,由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放权”和“松绑”成为这些政策中频频出现的关键词。

人才效能得到不断释放

一是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快速推进。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国家创新能力得以显著提升背后的支撑主要来源于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以期打破研发的“孤岛”现象,更好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众多创新团队在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下,开始勇攀科技高峰。在航天、核技术、超导、深海探测等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二是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高端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引领技术创新,还在产业战略规划、市场运营、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中提供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着大量的技术难题和市场机会等待解决和把握,这些均需要高水平人才的参与和推动,以确保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截至2022年底,国内由大型企业、科研型事业单位、经济开发区、经济园区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达到4408个,相比2021年底新增558个。

三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文学家、艺术家、学者等文化人才在推进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交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影视、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一批批优秀作品被创作出来,受到国内外大众的喜爱,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2年底,我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研发人员达46万人,比上年增长11.4%,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四是有效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截至2021年底,全国公务员35岁及以下的占比30.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78.8%,分别比2017年提高2.2个百分点、6.9个百分点。从2017年到2021年,全国共有3.5万名基层公务员通过公开遴选进入上级机关工作。2023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将干部教育培训定位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突破

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也逐渐从坚持党管人才转变为加强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从“管”到“全面领导”表述的转变体现出我党对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正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升华,人才工作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组织架构上,实现了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到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升级,同时在地方层面,各省区市党委以及地市级、县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充分保障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人才是第一资源”成为深入人心的战略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地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党的二十大以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党和国家各级组织,也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首先,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其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其次,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驱动和推动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再次,党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从教育、培训、实践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坚持“四个面向”成为新时代检验人才效能和创新贡献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工作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也为广大人才努力奋斗指明了道路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意味着人才要有国际化视野,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精神,要敢于挑战自己,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与世界前沿的科技发展接轨。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意味着人才要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广的经济视野,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开展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意味着人才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关键的技术和方案。这需要人才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也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进行研究和创新。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调的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人才要能够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关键的技术和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创新

以制度创新推动人才政策实施,确保人才能够得到合理激励和使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创新成为推动人才政策落地的核心动力。制度创新不仅涉及到政策的设计和优化,更关乎到政策执行中的细节和方法。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我国在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支持等方面出台多重激励政策,解决人才在职业发展、生活居住、家庭成长等方面的实际困境,从而确保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如何使人才在各自岗位上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是制度创新着力回答的实际问题。为此,广泛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人才任用机制,关注重点正在逐步从以监督为核心的全过程把关转变为以信任为基础的创新成果涌现。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以满足国家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面对新时代新阶段发展要求,我国通过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和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一方面,逐渐形成了从基础教育贯通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同时包括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全生命周期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博士后培育工作,2022年底全国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27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另一方面,逐渐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在组织体系上,中组部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出台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海外优青项目等一系列海外引才政策,同时在工作签证和工作居住证流程上进行了创新,如推出R字签证以及人才绿卡等诸多创新举措。

加强人才工作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确保人才政策的顺利实施

人才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中央的指导和推动,更需要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为此,我国在人才工作中形成了由中央和地方、上下级、左右邻、前后续一起推进的新机制,保证了人才政策能够在各个层级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分工上,中央出台总体性、战略性的人才政策和规划,各地方各部门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措施。这种“上下衔接、相互配合”的机制,确保了政策既有全局性的考虑,又能满足各地方各部门实际需求。在协同机制上,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逐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在传统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中,强调学历、职称、年资、论文的标准不仅难以真实反映科技人才的整体价值和对社会、科技进步的实际贡献,而且导致了新利体育app官网 的大量浪费。为此,近年来我国从“破四唯、立新标”的角度出发,正在逐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评价重点正在转变为人才的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社会贡献。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创新能力重在考察人才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研究中的独特见解,成果质量和社会贡献重在考察研究的深度、严谨性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实际推动。这种以质取胜的人才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也更能体现出人才的真实价值。

强化人才与产业、技术和市场对接,推动人才与实际需求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破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加强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对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需求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日益频繁,许多高校毕业生能够直接进入相关产业领域,实现知识的快速转化。此外,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直接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如近年来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能够很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还通过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市场等平台,加强了技术与市场的对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这种深度的对接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也为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战略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战略定位从人才优先发展升级为人才引领驱动发展。过去,人才被视作是劳动力的一种形式,在定位上是与土地、资本类似的生产要素。在新时代,人才的战略定位不再停留于生产要素,而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动的引领者和驱动者。这种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方面,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人才的创新能力、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科技进步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人才能够主动地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二个转变是战略愿景从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升级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在2020年末“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愿景,其核心目标是在人才数量和规模上与国际接轨。而在新时代,我们的战略愿景转变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不仅要求我国具备更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全球人才的首选归属地,更重要的是,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战略布局从区域协同转变为兼具时空双重属性。以往人才布局更多地关注地理分布和区域协同,但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3],这不仅需要形成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示范引领以及诸多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为平台聚集的雁阵空间格局,而且需要基于以阶段性战略优先事项为载体的时间框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在时空双重布局的基础上,力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第四个转变是战略重心从泛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转变为聚焦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这六支队伍建设齐头并进,转变为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人才布局和配置,力求构建与国家发展目标和条件相匹配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如当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主体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第五个转变是战略路径从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人才工作全局转变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格局。以人才工程为牵引开展人才工作的思路相对单一,无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新时代人才工作应更加注重与教育、科技的深度融合,力求构建全方位、多维度、高效率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新机制。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深度融合教育和科技,才能确保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创新。另一方面,科技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才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不仅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还要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人才、技术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和互动。

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路径与对策

一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充分释放人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在于坚持贯彻党的全面领导。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意味着始终要把人才工作与国家的总体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为了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党已经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全方位地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这种全方位的人才工作策略要求我们不仅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合作。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的同时,关键在于要让人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在这其中,党的领导作用确保人才政策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保持一致,确保人才的能量得以最大化释放。

二是不断探索总结新时代人才成长成才成功规律,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坚持“四个面向”构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强化路径。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环境、条件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为了适应变革,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人才成长成材成功的规律。特别是在教育、科技与人才三者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三者的融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坚持“四个面向”,既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的明确指引,也是对人才工作效果的考核标准。只有真正做到“四个面向”的融合和统一,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三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一手向用人单位授权,一手为创新人才减负松绑,着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在新时代背景下,简化管理流程、提高效率,为人才创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已经成为必要的任务。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味着,我们应从制度层面出发,创新和完善与人才培养、使用、发展和流动相关的各项政策和机制。一方面,向用人单位授权,赋予企事业单位更大的自主权,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灵活调配人才、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完成任务,还有助于培养和引导人才朝着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方向成长。另一方面,为创新人才减负松绑,为具有创新潜力和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和制度约束,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潜力。这种改革方向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顶尖人才,还能够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四是构建全球人才交流与合作新格局,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人才合作平台,推动“双向流动、有来有往”的人才循环机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同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人才合作平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更广阔的人才引进和合作空间,还能够帮助我国的人才走向世界,展现国际影响力。“双向流动、有来有往”的人才循环机制,意味着在大量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鼓励和支持我国人才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这种双向流动不仅能够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人才交流和合作,还能够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提升我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释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第4-15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22年第21期,第4-35页。

[3]孙锐:《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8期,第1-11页。

高中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J].国家治理,2023,(18):20-26.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