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我国典型城市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政策启示

2024年01月17日来源:《发展研究》2023年12期作者:刘佳骏

摘要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典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经验发现,这些城市普遍致力于数字技术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数实融合、数据要素价值化、拓展场景应用领域等方面,以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结合路径启示,从加大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共享平台、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完善数据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要素流动与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满足应用场景需求5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治理体系;应用领域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GJS2022-0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北京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2023A0100)。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其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客观体现我国数字经济的建设水平。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亮点频现,对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和新动能培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从实践角度梳理总结国内典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对标数字经济一流强市发展提供参考样本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深入剖析数字经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启示,能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绿色发展与协调治理能力。两者相互结合,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典型城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经验

(一)依托创新资源优势,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

北京市是全球十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研发投入位列全国第一位,高端研发资源、创新人才、学术环境突出,拥有全国近一半的独角兽企业。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 048家,占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总量的29%,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人才超4万人,占全国六成,拥有AI企业486家,占全国近四成,超过旧金山位居全球第1。1

1数据来源于《2022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

合肥市依托雄厚科研基础、重点创新平台与数字核心技术储备,凝聚形成特色数字经济创新资源,拥有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数字技术领域重大支撑平台和各类研发机构1 400多家,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3个。

(二)依托平台网络,打造数字产业“链+圈”生态

深圳市制造业在5G通信、人工智能、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人工智能产业拥有设计、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全产业链体系,依托区域内华为、腾讯两家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与服务领军企业,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

广州市打造与企业生产、运营相适应的智慧化开放平台,构筑产业链和供应链“双链融合”生态,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化水平提升。重点围绕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采取针对性扶持政策措施,突破行业领域边界,推动通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普及。

(三)依托智能工厂建设,实现制造业效率提升

上海市致力于特色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数字技术应用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维度的双重提升。目前,上海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已建成1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80个市级智能工厂,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以上。2如特斯拉“超级工厂”通过高可靠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覆盖,总体设备自动化生产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南京市以推广普及生产过程中智能化决策控制应用为着力点,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有效提升企业能源及原材料利用率,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和具备高生产效率与柔性制造能力的“数字化车间”。如南钢通过重点建设“JIT+C2M”成为全球首个专业加工高等级耐磨钢及高强钢配件的智能工厂,加速智能化转型。3

2数据来源于澎湃新闻《在线新经济——探访上海无人工厂:产能增5倍,系统全连接》。

3资料来源于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南钢个性化定制智能工厂投产》。

(四)依托探索数字要素价值化,拓展对外开放新路径

2021年,上海市数字贸易进出口额达56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总体规模与增长速度均位居全国首位。上海国际数据港内10个联合实验室、2个联合研究中心,4围绕跨境数字信任、数据流通安全合规治理、国际数字贸易服务等领域,结合前瞻性、关键性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进行探索。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对确立数据交易价格“自定+评估”原则、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与重要数据和国家核心数据交易过滤机制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上海在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领域进行“先行先试”提供制度保障。

4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对标国际数据枢纽节点,上海临港加快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广州市通过建立穗港澳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高效流通体系,探索跨境开放共享与安全高效治理新模式,构建穗港澳数字经济规则对接机制,先行构建双循环格局。2022年9月,广州数据交易所成立,围绕数据交易服务、数据资产管理及增值、数据应用服务等业务打造多个平台,加快数据红利释放。

(五)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杭州市在全国首创“城市大脑”,将重大场景数字化应用作为构建城市数字经济系统与实现城市智慧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城市感知、实时应用反馈与技术升级迭代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实现民生、惠企、基层治理直达,在智慧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领域创下多项全国第一。例如,利用“城市大脑”实现“数字治疫”,助力城市疫情防控与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在综合提升城市治理、城市应急保障和企业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成都市通过探索营造场景赋能,充分释放“智慧蓉城”多元数字应用场景的驱动能力,创新“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模式,构建开放协同的城市发展和治理生态,实现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双重提升。通过制作智慧城市治理底图,基于治理底图推动数字经济在全域差异化协同发展,形成对高端要素吸引、文化传承创新、创新策源孵化等城市核心功能的强力支撑。

二、数字经济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启示

(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增强城市经济创新策源能力

从北京、合肥的经验看,两市主要依托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研发机构优势,着力构建数字经济创新生态,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资源聚集地、数字产业化创新策源地、全国数字产业化高地和产业数字化方案输出地。一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使用广泛、持续改进、激发创新的特点,通过其创新和扩散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加速推动城市经济价值链加速重构,使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加速释放,使数字化发展成为传统制造业城市重塑产业竞争力重要途径。三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创新溢出作用,从而助力形成城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一方面,创新主体能够基于数字技术实现实时互动,创新合作被重新定义;另一方面,城市数字经济繁荣发展能够提升城市能级,推动要素集聚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更便于实现数字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

(二)以平台网络为载体,完善城市产业共享生态系统

从深圳、广州两市的经验看,工业互联网日渐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实施智能制造,建设工业互联网企业级平台也日渐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1]一是通过构建精准、实时和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提高工业企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优化与配置效率;二是企业研发、中试、生产与销售全过程通过工业互联平台实现“上网上云”,催生出更为高效的网络化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制造服务化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整合分析生产、销售以及用户反馈数据,使企业全方位优化设计研发、生产组织、管理服务、品控提升等环节,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变革、要素配置优化与产品质量提升,使企业生产组织具有更大柔性。

(三)以数实融合为驱动,促进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数字技术通过规模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对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促进作用,[2]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推动全社会减排12%~22%,赋能不同行业减排10%~40%。5从上海、南京的经验看,以数实融合为驱动日渐成为城市产业发展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的基石。一是以代表性技术应用为驱动,通过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有效降低数字化技术应用门槛和成本,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合力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二是数字技术提供更好的要素匹配机制,大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使各种要素资源在不同行业、企业间能够快速融合和共享,降低资源投入和消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要素的配置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生“动能倍增效应”,[3]促进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5数据来源于《数字碳中和白皮书》。

(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畅通城市内外开放循环格局

2022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2.5万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78.6%。6从上海、广州的经验看,两市形成数字经济创新要素高效流通体系、打造新型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和构建基础运营体系、打通数字产品的双循环通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贸易竞争力,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一是在国内大循环中,数字价值化与数字贸易能扩大数字产品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的多层次、多渠道释放;二是在国际大循环中,数字经济“无边界、全球化、全天候泛在”的市场特征有助于打破物理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三是数字贸易能够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带动内生性投资,实现供给与需求侧改革,为双循环构建注入活力。

6数据来源于中国政府网《我国将加快发展数字贸易》。

(五)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提升城市综合治理协调水平

由于数字技术在典型大城市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智慧城市功能升级与业态涌现较别的地区也更为迅速。从杭州、成都的经验看,两市通过推进数字技术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网格治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实现应对城市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高复杂性的多元场景治理需求。一是通过构建“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使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场景以信息形式呈现,成为城市数字化治理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二是以数字城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为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一系列数字服务和数字硬件制造业发展,从而推动数字产业与城市智慧化需求场景对接;三是催生更为海量的数据来源、用户需求,牵引相关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涌现,结合智慧城市高效治理体系实现及时调控、促进充分就业、实时协调产业组织与资源配置。

三、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一是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XR)、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数字技术领域,推进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创新;二是重点聚焦电子信息原材料、集成电路、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新型显示、核心元器件、移动智能终端等数字产品领域,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与推动,多摄深度感知、高效视频编解码、高效语音识别交互等成为数字硬件产品技术突破的重点;三是重点聚焦关键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操作系统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数字融合技术领域,联合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四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超前布局,提高原创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

(二)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支撑共享平台

一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与“政府补一点,平台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政策配套措施,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的资源,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共同推进全行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二是引导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开放资源,鼓励以区域、行业、园区为整体,共建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社区,鼓励平台企业创新“轻量应用”“微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服务,赋能数字化转型;三是鼓励传统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联合创新,共享技术、通用性资产、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中台等资源,利用数字化转型经验成立专业服务公司,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数字化服务,输出专业知识技能。

(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发展绿色转型

一是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升级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在5G网络层面,利用AAU深度休眠、站点自适应控制等数字节能技术,探索开展主设备工作状态控制和绿色化制冷配电研究,提升5G网络能效。在数据中心层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资源虚拟化,动态优化服务器、存储设备、通信设备等专业设备和系统的工作状态,提升数据中心网络设施的整体能效。二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组织优化与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在数字企业云计算支撑下,实时了解实体企业高耗能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精准性,推动传统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将数字化植入城市产业园区、建筑和基础设施,建立以污染、能耗、交通、环境等多类型数据为基础的“城市数字大脑”,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信息流动沟通的双向交互性,降低城市内物、人、企业间的连接成本,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和治理平台协同合作,提升综合科学决策能力,以数字智能治理,推动城市整体绿色化转型。

(四)完善数据交易机制,促进数据要素流动

一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数据权属界定、数据安全、价值测度、交易市场等内容做出明确解释和具体安排,尽快出台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明确数据要素交易范围,尽快从国家层面成立特定的交易主体与交易平台,负责涉及经济安全、公共健康等平台经济数据共享流通的组织与管理运行;三是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价格调节机制,畅通数据要素交易渠道,促进数据合理流动,为数据所有者提供合理激励,鼓励更多可交易数据流入要素市场,重点鼓励企业开放行业公共属性数据,打破政企数据壁垒;四是明确进一步开放不涉及商业秘密的公共数据,并接受政府或第三方监督,具体包括实施算法监管,推动算法审计,明确披露原则和要求,要求开发者对算法的使用技术、预测目标、预测精度、利益相关方等关键信息予以公开,保护个人隐私,防止数据滥用。

(五)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满足应用场景需求

一是以“应用场景”为抓手,引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数据的有效供给,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决策能力,让“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成为新常态。二是全面统筹规划,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提升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水平。通过打造一体化城市数字治理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制定场景数据的整合、对接、共享机制,将有关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据信息有效整合,实现数据资源的系统采集、部门共享与在线分析。三是通过数字赋能,建设多中心、网络化、全覆盖的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化基层治理体系。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完善基础数据库和面向人民群众的多元诉求场景,畅通群众诉求“线上+线下”反映渠道,提升城市便民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吕文晶,陈劲,刘进.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模式与企业平台建设: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343(7):1-13.

[2]戴翔,杨双至.数字赋能、数字投入来源与制造业绿色化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22(9):83-101.

[3]李晓华.“新经济”与产业的颠覆性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8,412(3):3-13.

刘佳骏.我国典型城市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政策启示[J].发展研究,2023,40(12):39-44.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