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的工业绿色发展问题、路径及建议

2024年04月18日来源:《中国国情国力》2024年01期    作者:袁惊柱

摘要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在“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背景下,工业绿色发展仍存在碳减排挑战大、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效率低、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四方面主要问题。为此,可以以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主要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工业碳减排,加快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强化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政策支持上,需要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中的要素支持保障力度,着力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价格体系,形成有利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绿色发展;新型能源体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煤炭战略功能定位与测算”(编号:23BGL014);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编号:XQ2023003);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十五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是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的重点。客观认识工业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并从政策上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工业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工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产品装备供给绿色化、工业生产数智化有序推进。但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工业化、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目标,工业绿色发展仍存在四方面主要问题。

(一)工业碳减排还面临系列挑战

在工业结构偏重化工化和工业能源消费偏化石能源化的国情下,工业碳减排还面临着达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应用等挑战。一是工业碳排放还未达峰,工业碳减排面临着渐增的碳排放总量挑战。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碳排放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高达85.33%。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后期,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还未碳达峰,推动工业化进程会推高工业碳排放总量,工业达峰的时间越晚,工业碳排放的规模越大,工业碳减排的压力就越大。二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技术创新及改造升级慢的挑战。目前我国工业整体用能能耗偏高,能效偏低,终端产品电气化水平仍偏低,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改造升级速度相对缓慢,工业碳排放强度下降面临着技术创新及应用约束。

(二)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工业绿色生产主体偏少,环境治理侧重于末端,且标准体系缺失,绿色消费场景发展不足,使得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是绿色制造主体规模较小,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发展不足,覆盖环节偏少,使得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截至2023年,我国已经创建的绿色工厂、工业园区和供应链管理企业数量分别为5107家、371家和608家,在总体数量中占比仍较少。工业生产中的节能节水、降碳减污等标准体系仍不完善,环境治理也主要以末端为主,对源头和过程中的环境治理重视不够,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二是绿色消费场景发展不足,不利于绿色服务体系发展。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仍不强,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绿色家电等绿色工业产品的消费场景仍偏少,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绿色金融、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绿色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效率低

当前,工业节能提效仍面临着系列问题,能耗、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不健全,工业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效率偏低。一是工业能耗偏高,能效偏低,节能提效面临着用能结构、节能技术等问题。由于我国工业用能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绿色化水平不高,短流程炼钢、电解铝节能低碳技术等技术和装备创新仍存在短板,煤电、石化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潜力挖掘难度不断加大,工业节能提效压力大。二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发展不健全,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无废城市、工业园区、企业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的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仍偏高,尾矿、煤矸石、建材等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效率偏低,复杂难用固废综合利用能力不足,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发展滞后。

(四)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难度较大

基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国情,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要支撑“双碳”目标、新型工业化、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存在较大难度。一是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未来一段时间难以改变,是碳排放和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2022年,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占比分别为79.6%和82.5%,是工业碳排放和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短时间内通过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或化石能源匹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的技术路线,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仍存在技术、成本、体制等方面的挑战。二是与新能源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仍不成熟,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尚在探索中。我国光伏、风电发电规模增长迅速,但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发展不足,源网荷储协同水平较低,电力系统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运行体制机制、电力市场体系等发展仍不成熟,要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让新能源成为主体能源,需要推动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的协同转型升级,挑战巨大。

二、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重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政策重点从要素支持、排放监测统计核算、环境成本显现和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四个角度着力,为全面高质量推进工业绿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一)加大对工业绿色发展中的要素支持保障力度

加大政策对工业绿色发展中的要素支持保障力度,确保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充足的要素供给。一是对工业绿色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传统要素给予供给保障。如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上,给予土地要素支持;在传统工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上,给予银行贷款等绿色金融支持;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上,给予绿色技术人才培育支持;在电池转换效率等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上,给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等研发支持。二是对工业绿色发展中的新型基础设施、数据等新要素供给给予支持。如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氢燃料汽车加氢站、工业数据中心等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

(二)着力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监测统计核算方法、标准和数据库建设,为碳排放双控和污染防治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一是要支持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方法的探索和发展,统一制定国家和省级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排放因子,推动地市级建立能源活动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以重点工业产品为试点,逐步健全工业相关重点行业的排放监测统计体系。二是要着力完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计量、评价、认证标准,并与相关国际标准衔接。加强钢铁、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标签认证制度建设,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接,提升国内碳排放核算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签的国际认可度。科学设定和分解工业领域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指标,推动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协同考核。三是要支持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加强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数据库建设,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能源活动排放数据库、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数据库等。

(三)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价格体系

着力于环境成本价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治理中的协作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弥补市场在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治理中的失灵问题,疏通环境成本传导到产品价格的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产品和环境质量检测的评估体系和产品生产环境负外部性的税收体系,对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进行定价,将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外部性成本显现在工业产品价格中。对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工业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污染排放和碳排放评估,根据工艺流程确定明确的污染税和碳税,再根据企业环境治理情况进行税收返还。二是构建和完善覆盖所有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企业、园区、省市之间进行排放权交易的机制,从而建立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四)形成有利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

重点着力破解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制度安排。一是以煤炭节能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为抓手,形成促进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特别是要加快促进化石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以化石能源消费率先达峰推动工业领域尽快达峰,推动化石能源节能绿色低碳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形成节能、高效、循环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的降碳减污机制。二是以促进电力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抓手,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聚焦电力体制改革,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和高比例电子元件应用的电网运行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供给消纳、多能互补协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并根据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主体能源地位的变化,分阶段推动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有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逐渐建成与新型工业化、“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相匹配的新型能源体系。

三、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等指示精神,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以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主要抓手,统筹工业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协调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以高质量的工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生产力,助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一)积极稳妥推进工业碳减排

以碳排放双控为抓手,分阶段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一是加快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助力碳达峰目标实现,根据工业流程明确工业降碳路径。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引领工业整体达峰,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根据工业生产中的流程型、离散型制造特征,明确原料工艺流程中的碳排放情况,通过原料替代、工艺降碳、流程降碳实现工业生产过程降碳。加快促进化石能源消费达峰,特别是要尽快实现煤炭消费率先达峰,从而推动工业能源消费达峰。二是提高工业用能绿色化和终端产品电气化水平。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主要用煤行业的煤炭消费,鼓励用氢能、生物燃料等进行替代,并推广应用电锅炉、电窑炉等电气化设备。通过工业用能绿色化和电气化改造尽力降低工业用能达峰的峰值规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一个更有利的基础。三是完善工业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以工业重点产品为依托,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构建工业产品碳定价体系,促进形成工业产品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以煤电、钢铁、石化化工、水泥、有色金属等重点高碳工业为重点,完善全产业链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对产业链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构建和完善工业领域的碳市场,为对冲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和发展更具竞争力的绿色工业提供支撑。

(二)加快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强化工业绿色生产主体规模的扩大,不断完善工业领域的降碳减污、节能节水等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工业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治理,促进绿色消费场景的发展,健全工业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一是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地区层面,加强对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的重视,使工业绿色生产主体规模快速增长。特别要加强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国家级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绿色生产力的主要力量。二是持续完善工业领域节能节水、降碳减污、能耗能效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工业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的降碳减污机制。建立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三级递进式排放标准体系,形成一个标准引领和倒逼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生态。三是丰富绿色消费的场景,并完善绿色金融、能源合同管理、碳排放和污染排放权交易等绿色服务体系建设,为绿色工业产品的消费提供更多的支撑。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对工业高效节能环保装备改造升级的专项银行贷款,对分布式能源上网消纳的土地、资金及政策支持等。

(三)强化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以重点工业行业节能为抓手,加快提升工业能效,并完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进资源在工业领域节约循环高效利用。一是以重点行业和用能设备能效提升为抓手,大力提升工业能效。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造纸、电子、纺织等重点行业,以及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的用能和设备能效提升改造升级,通过先进节能技术应用和用能结构调整,大力提升工业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完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提高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重点行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工艺应用和废弃物提取、分级分质、无害化处理等,通过资源的高效、梯级和循环利用,降低工业废弃物产生强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大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和无废企业建设力度,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改造,提高工业废弃物就地转化利用效率。

(四)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深化“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新安全战略精神,统筹好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利用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有序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新型能源体系。一是大力促进工业领域化石能源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利用。通过能源管理、能源替代和排放捕集、处理和利用技术等手段,实现化石能源消费减量减排和循环利用减排。二是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扩大光伏、风电的发电规模,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科学开发水电,积极利用氢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推动储能等新业态发展。根据工业发展布局与新能源资源禀赋情况,推进工业用能结构中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不断提升工业用能绿色化水平。三是以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为抓手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分阶段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电网输配改革为重点,构建适合新能源供给消纳和与新型电力系统特征相符合的电网运行体制机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建立安全充裕、清洁低碳、经济高效、供需协同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根据化石能源与新能源战略功能的改变,有序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袁惊柱.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的工业绿色发展问题、路径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24,(01):4-7.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