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

2022年12月29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高中华

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项战略以系统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强国之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供实现路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以往党代会报告通常将教育问题安排在社会建设工作中论述,将科技问题安排在经济建设工作中论述,将人才问题安排在党的建设工作中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地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从战略高度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整合在一起,反映了人才成长成才成功的生命周期规律。具体来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为人才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与基础,科技创新为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人才实践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环境和保障。顺应这一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应统筹部署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共同推动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教育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数量早已超越美国,预计2025年将达到美国2倍;我国专利申请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有效专利数量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跻身于科技大国;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是当之无愧的人才大国。

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还面临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人才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还远远无法有效满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依然面临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基础研究人才不足的问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虽已经形成“破四唯”共识,但“立新标”依然任重道远。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系统的、辩证的方式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从历史角度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主要体现在世界主要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变迁规律与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方向高度重合。16世纪以来,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5个世界主要科学和人才中心。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科学发展,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等一大批科学家;17世纪英国的培根经验主义哲学加速了科学进步,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营造了向往科学的社会氛围,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一大批卓越科学家;19世纪德国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加速了科学发展,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等一大批科学家;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带来了科学的发展,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爱迪生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

随着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史性变迁,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判别具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是应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也就是说重大科学成果占同期世界总数的比例占比应超过25%;另一个标准是应成为世界人才中心,即能够聚集世界一流学者和优秀留学生。此外,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由于能够孕育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建设。如硅谷全球科创中心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各大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发展壮大,“128号公路”科创走廊依托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起家。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正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以及人才中心向东转移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3.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应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党的二十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写入党章。这里面的“人才”与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的“人才”均是指广义上的人才资源,是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生产要素,而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的“人才”为狭义上的人才实践,与教育、科技一样具有过程性质,是夯实现代化人才之基的重要手段。从各自定位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能够相辅相成同时又能够各有侧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一,以教育优先发展构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蓄水池”。教育不仅要作为“最大的民生”得到优先发展,而且要承担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多项重大举措,如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交叉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实施“强基计划”、推进“双一流”建设,充分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主体不应局限于校园,而是应探索实行以高校和企业为联合主体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育机制,高校与企业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

第二,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要求以国家战略新型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目标,加强人才战略布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战略人才力量队伍的建设上应坚持训战结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第三,以人才引领驱动激发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内驱力”。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破立并举”,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二是向用人主体授权,激发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三是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将以为过程导向的人才监督机制转变为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着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