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022年12月30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刘佳骏

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区域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力量,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平衡结构、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容量更大。可以看出,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方面之一。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支撑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与必然要求。

1.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积极的成效,尤其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着眼全国“一盘棋”,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经略发展大格局,十年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发展“差距”变追赶“势能”。

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12-2021年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由100.0提高到118.5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十三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增长对全国的贡献率超过50%;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比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区域协调发展目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9年义务教育师生比基本持平,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

2.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点、新任务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远目标,要充分预估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在国内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发展成果共享。虽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都市圈在践行区域协调发展上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针对地方层面推动的协调合作机制落实一直没有得到完善,尤其是一些跨省的区域协调组织处在一种松散的模式下,缺乏政策的集体约束力,尚未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地区利益让渡和再分配问题,而我国传统的行政区和经济区相分割的客观存在,囿于传统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都迫使地方政府更多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对区域长期合作的积极性。

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尽管我国的区域差距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西部地区人均GDP指标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异不仅没有下降,还呈现扩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不管是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都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致使东、中、西部板块内部城乡差距一直难以根本解决,从而导致区域城乡地区间发展差距也逐渐呈现扩大态势。与此同时,由于发展水平导致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距,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尤其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公共资源多是按照户籍人口进行分配的,受益对象多为本地户籍人口,伴随区域经济发展而来的外来人口公共服务保障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远比指标反映得更为严重。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协调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经济发展支撑。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从发展角度推动区域共同富裕关键是把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的优势充分彰显,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联动。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稳步向这一目标迈进,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兼具安全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的高质量协调发展路径,在发展的过程中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协调发展实现共享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区域平衡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企业竞合共生的协调发展路径,既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富裕,又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享。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分区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东部地区要继续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积累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探索政策先行先试,创新要素聚集,提升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向全球价值链更高层级攀升,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开创中部崛起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在“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生产方式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更大突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依靠内生发展推动东北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总之,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进程,不同地区富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差距,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又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确保欠发达地区能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跟上队。展望未来,要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顶层设计层面要持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交融性与互动性,加快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