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主要参与者,更是确保我国在外部压力下维系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安全可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应切实创新和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政策,强化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切实提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效能。
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随着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市场主体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支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主体。具体来看,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相关政策效果显著。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产品基础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培育工作开展以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8997家,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除了传统的财税、金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市场开拓、产业、用地用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一些精准支持的科技创新与知识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专项政策,成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促进力量。
二是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做深做精,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为98%,其中八成占比在95%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平均时长约16年,其中七成深耕10年以上。从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整体情况来看,一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处于10%~30%之间。这些企业聚焦主业,长期扎根产业细分领域,专注经营主导产品,不仅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主体。
三是企业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成为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8092家,占比为89.9%;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8641家,占比为96.04%。其中,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占第四批4328家的36.36%、25.59%和22.75%,其中尤以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最为迅猛。此外,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和占比快速提高,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特征凸显。
四是企业对重要产业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成为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依托。九成“小巨人”企业至少为一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制造强国战略重点领域分布中属于高端新材料、5G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企业数量排名前三,占比分别约为23.1%、9.7%、9.2%。这些企业不仅成为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更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补短板”作用,成为新格局下维系国家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节点。
但是,与1.7亿户市场主体相比,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还不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大,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支撑功能,建议进一步落实相关培育政策,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支持力度,创新服务方式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一是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加快落实。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在“放水养鱼”支持中小企业普惠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使其成为新时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强化创新政策的落地和可持续性,推动相关部门加快落实基础研发费用、企业创新投入税前加计扣除等相关税收政策,加大公共创新平台的运营资金投入并强化用户考核评价,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的创新投入并探索联合创新。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协同落地,例如加快推进《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大中小企业融通行动等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细化地方实施细则和和操作指南,形成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创新政策工具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例如加快地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扩大上市规模、探索地方专板的国内国际开放,加快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建设、“首台套”迭代升级等,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育和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和发展指数,强化“专精特新”企业运行监测,为政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实现精准服务提供支撑。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区域,精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聚焦重点行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区域尤其是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视角的研究,以产业链地图呈现产业发展和竞争现实,支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聚焦集成电路、航天航空、高端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从破解“卡脖子”和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视角出发,重点支持相关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强化重点产业集聚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对工业园区等集聚区内“专精特新”的精准化、高强度支持,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扩散效应和企业集聚效应。着眼于产业安全和未来竞争的目标,强化对链主企业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例如对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台套”建设备份系统的链主企业给予财政和税收补贴,以用户补贴来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国产替代。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和工具,更好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探索打造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一体化在线平台,以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连接支持。扩大企业家专项服务,借鉴银河培训工程,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加大对企业家的再教育和培育,将双创投入与之整合,为企业主和潜在创业者提供基础的商业、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中小微企业主的基础能力。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和精准化帮扶机制,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尤其是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提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打造低成本、高效能的数字服务网络。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学习交流和宣传推广,鼓励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标杆,推广优质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