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月20日来源:《中国经营报》2023年4月17日(04版)作者:陈素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围绕这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工经所青年经济学者赓续传统,踔厉奋发,依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产业洞察,围绕影响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以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经营报》开设“工经青年学者论坛”专栏,以署名文章的方式刊发工经所青年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心得和成果,力图通过青年学者的视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以飨读者。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经济增长:中国环境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718031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72140001)的部分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征程中,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

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是重振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绿色”竞争将日趋激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等已经明确表示要走绿色复苏之路,努力实现《巴黎协定》承诺的中长期碳减排目标以及2050年前碳中和目标。美国总统拜登提出了2万亿美元的气候行动计划,用于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举政府和民间之力,竞相抢占全球“绿色竞赛”先机,对氢能、蓄电池、碳循环、资源循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环保产业进行集中投资和战略扶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下,绿色化和智能化正加速融合。从本质上,智能化追求的是精益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助力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化是通过效率的提高,以更小的消耗和排放来实现同样或者更大的产出价值。两者融合能够在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叠加作用。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和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链以及使用和回收的绿色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传统制造业在加快调整优化,“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达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

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2021年,我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了9%以上,全国火电机组每千瓦时煤耗降到了302.5克标准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顺利投产发电,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的国际市场份额接近50%。

四是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24.6%提升到了2021年的55.3%。

然而,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任重而道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其一,能源结构偏煤。由于单位标准煤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于等标量石油及天然气,分别是石油的1.3倍和天然气的1.7倍,去煤化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低碳零碳排放的内在要求。受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煤炭长期扮演着制造业领域主要能源供应品种的角色。例如,我国电解铝生产所需电力供应仍以煤电为主,而国际上使用水电等清洁能源生产铝已成为主流。

其二,关键绿色低碳技术不够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整体创新效率有待提高。同时,基础研究投入仍然不足。

其三,资源循环再利用机制不够顺畅。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长期以小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回收网点散乱,逆向物流渠道不够畅通;大部分再制造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较低,用户认可度低。

其四,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压力偏大。中小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实力等较为薄弱,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和生产成本加重的双重压力。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

为加快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做好强化自主创新、试点示范带动、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强化自主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在技术迭代快、合作高度市场化、对成本非常敏感、用户满意程度要求高、选择机会多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上,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深化产学研用结合;鼓励由政府牵头、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参与组建跨区域跨产业联盟,聚焦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推广和转化应用,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有效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转化。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加强绿色低碳循环领域基础研究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开展资源循环再利用试点示范。示范建立完整再生资源产业链,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高效率再生资源逆向物流系统;选择重点领域示范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建立循环塑料联盟、循环电池联盟等,促进企业间、行业间资源共享、废弃物再资源化;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开展绿色产品设计试点示范。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遵循“减量化、修复、再利用、翻新、再制造和再循环”原则,从钢铁、化工、水泥、塑料、电池等分行业开展绿色设计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开发推广绿色产品,追求废弃物零填埋;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积极推进绿色产品第三方评价和认证,发布绿色产品目录。

开展绿色生产试点示范。运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采用3D打印技术最小化废料、包装和物流排放,运用云计算优化物流网络。开展绿色产业集群试点示范。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深化国家净零碳工业园区试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共享共建碳捕捉、使用、存储以及低碳氢生产分销等基础设施;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发展智能微电网。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试点示范。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度脱碳。

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提供制度支撑

一是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加紧制定重点用能制造业碳排放评价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降低碳排放;提升碳排放核算监测能力,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时在线监测领域的应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碳排放监管引入到环保执法督查体系中;在汽车、电子电器、通信、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龙头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估体系试点,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细化管理。二是提升碳交易管理能力。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全国碳市场,稳妥终止地方试点碳市场交易,适时扩大碳交易覆盖行业范围,整合交易、登记、结算等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碳市场建设工作机制;积极培育新产品与新业务,开发碳汇项目与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三是提升绿色金融支撑能力。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鼓励银行、担保机构等为企业绿色创新与低碳转型提供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创新和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等产品,不断创新丰富绿色保险和绿色债券产品;加强绿色财政政策与绿色金融政策的联动机制,以财政贴息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投资绿色领域。

加大财税支持,精准引导绿色低碳转型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促进能源清洁化与产业绿色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多能互补,风、光、水、生物质能、储能技术协同互补;充分利用清洁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渠道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大相关专项支持力度;继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绿色环保产业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建立一站式支援服务,精准扶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搭建以实体服务机构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服务协调、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内容包含政策咨询、人才培训、绿色金融、转型指导、技术开发与应用等。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