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制造业是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3年08月04日来源:《金融博览》2023年07期作者:邓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实体经济部门最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制造业在短期的稳步回升、在中长期的升级发展都需要调整发展思路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制造业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突出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完整、规模超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技术水平先进,必然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国家的立身之本。

制造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支撑。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一个特征:工业化的后期通常都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后时期,同时也是制造业比重最高的时期。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近40%,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超过4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经历高增长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例如巴西、阿根廷等制造业比重的高速下降和经济的停滞不前几乎是同步的。从历史发展规律上看,在人均GDP从1.2万美元的中高收入水平向2万美元高收入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制造业比重的过早快速下降不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保持一个较高增速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制造业的比重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但仍然是保障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经济和产业安全、提高综合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产业部门。

制造业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虽然服务业出口快速增长,但工业制品自1994年以来一直是顺差,服务业只有几年出现顺差。制造业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力军,在对外投资中的重要性也不断提高。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制造企业帮助当地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吸纳就业和培养人才、创造税收增加收入,将中国制造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管理手段传播到全球,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提高了中国国际声誉。

制造业是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创新活动的人才、资金、硬件设施很多都依赖于制造业。同时,制造业还搭建了创新活动的物理系统,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验证场所,是技术创新的“母体”。近年来,在自主创新、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制造业通过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试点示范、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实施重大专项、促进军民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积极推动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不仅制造业自身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还打造了技术创新、业态创新与产业部门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制造业发展思路的调整和升级

一是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要依靠新增长点的培育,也需要存量的调整和质量提升。从结构的角度,实现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点包括过程质量提升和结果质量提升。其中,过程质量提升是指制造业的运营过程中减少和优化要素投入,降低对环境、社会的不良影响。在资源和能源投入方面,降低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采用更环保的生产装备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资本和技术投入方面,不断提高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重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发展;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加强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实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提升和制造业人力资源的明显提升。结果质量提升是制造产品和服务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明显提升。从不同产品的结构看,要重点发展抢占新工业革命新产业制高点的产品,包括新一代数字信息产品、高端装备产品、生物医药产品、新材料产品、节能环保产品等;重点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高质量的消费产品,包括健康食品、智能家居等。从同一产品的结构看,要重点发展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核心短板,例如电子信息中的关键材料、芯片等环节;装备产业中的核心伺服电机、减速器、刀片等,争取用10~20年时间彻底改变我国缺乏工业原始技术创新成果的局面。

二是由结构调整转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层面,在中国经济由大变强过程中,制造业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比重,不能下降太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鼓励制造业的发展,调整制造业存量、挖掘增量。制造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要继续提高,同时产业间的关联性要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供应链体系将逐步替代传统的低韧性体系。

三是由产业间比重调整转向产业深度融合。传统的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目标是调整优化产业间的比重关系,但所谓“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本身难以划定边界,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模糊不清。在科技革命背景下,制造业结构调整应当更加注重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不是一些特定制造业部门产值比重的提高。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促成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创新、试点,将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上各自的竞争优势进行整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系统、工业大数据,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应用国。另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四是由依靠满足外需扩张为主转向依靠内需释放为主。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要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太现实,面对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必须改变“三驾马车”中出口领跑的状态。在供给端,要加大对外贸型制造企业转内销的引导和支持,逐步实现“两头在外”向“两头在内”的转变。在需求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基本消费,提振升级型消费,扩大新兴消费,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形成制造业发展的内需新动能。抓住老龄社会到来、数字经济兴起、技术和经济变革催生的新消费热点,加大新产品新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新消费领域领导品牌。

五是由国内区域间布局调整转向推动全球布局。近些年,中西部地区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价格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形势面临较大压力,政策“透支”招商使得部分中西部城市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民生的改善,还浪费了珍贵的土地和资本资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走出去”实现全球布局的阶段。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联通,包括交通设施的联通、管道的联通、信息化的联通,为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的人员、物料、产品和信息的流通奠定基础。要与东道国共同开发新的市场,并逐步构架由中国参与的、区别于发达国家过去仅仅利用当地廉价劳动资源的、最大程度实现双边或多边共赢的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新框架。同时,增强对发达国家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的跟踪和预测能力。 

邓洲.制造业是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J].金融博览,2023,(07):56-57.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