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023年11月23日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23年11月11日(03版)作者:高中华 李宁

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家以及地方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2022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建设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23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集中推出18条工作举措,旨在协同社会多方力量,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其中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然而,当前高技能人才开发仍以职业院校教育为主。虽然职业院校认识到企业需求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的重要性,纷纷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与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日常等举措来培养技能人才,但企业主体作用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企业端来看,“重用轻培”现象仍然很普遍,长期有效的高阶技能培训机制有待建立。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鼓励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动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营造“五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生态系统。

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从组织视角优化技能人才开发体系。一是以技能提升为主线,构建螺旋式阶梯式培训机制,保证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生源”,为技能人才提供学习、外出培训的机会,开拓技能人才视野,以便及时把握技能迭代的脉搏。二是发挥首席技师、大国工匠的“明星”效应,继续深入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加大技能培训与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力度,优化“师带徒”制度,壮大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三是深化“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的竞赛机制,健全奖励机制,鼓励技能人才参加行业竞赛,通过技能竞赛选择重点培养人才;四是切实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赋予高技能人才自主决策的权力,如二次分配权、企业管理建言权、团队选人权等。

优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形成以技能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与职业发展体系。制造业企业应在内部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以国家颁布的“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为基础,对标企业实际,结合生产流程与工艺,构建以技能和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扩大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的人员比例,突破技能人才晋升“天花板”,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铺就职业通道。创新管理措施,设置“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钻研技能,不断创新,攻克“卡脖子”难关。

完善以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职业认同感。制造业企业要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机制,结合自主人才评价体系,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相挂钩,保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高薪;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高技能人才倾斜,探索高技能人才年薪制、股权制、特殊引进制等新型薪酬制度;加大评选表彰力度,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青年人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技能人才队伍中。

打造“五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生态系统

在高技能人才开发中,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协同,这就需要打造具有多主体协同性的人才开发生态系统。

在政府层面,继续深化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政府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统筹作用。从法律法规、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组合拳”,如优化激励机制、成立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等,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组织效率上的优势,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以简政放权为抓手,赋予制造业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拓宽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信息库,促进形成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提供公平肥沃的生态土壤。

在社会层面,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工、尊重劳动的氛围。创新宣传方式与手段,大力宣传制造业企业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人才,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为制造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文化土壤;打造技能人才服务品牌,帮助企业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落实企业承诺的激励措施,为技能人才提供子女就学、住房等相关保障服务,着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结合制造业产业技能需求,优化公共实训基地和继续教育中心建设,定期开展技能人才技能与创新交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素质与学历。

在学校层面,要继续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与制造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产学研合作,针对制造业企业急需的技能与工种,联合企业共建企业班和企业学院,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选聘企业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为实训教师,通过校企互聘、技术合同等形式搭建双向流动机制;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培训中基础作用,与企业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效夯实技能人才的理论素养。

在企业层面,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利用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与高校联合建立实验室和科技研发中心,协同开展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生产链条,为技能人才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保障;推行“入企即入校,企校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联合职业院校共建特色学院和企业班级,实行工学交替、“课堂+车间”的模式,开展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打造良性循环的技能人才储备模式。

在行业层面,制造业行业协会应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结合龙头企业实际,在吸收、借鉴国际标准的同时,打造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制度。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行业协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对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根据行业发展及新技术应用,制定新型职业(技能)标准,为技能人才的多通道发展提供支持;简化标准申请与认证体系,优化申请流程,鼓励技能人才提炼总结经验,打造重点领域的行业标准,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并纳入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李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