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新型工业化,为什么?是什么?

2023年12月04日来源:《智慧中国》2023年11期作者:史丹 邓洲

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才能科学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进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和活力,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是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重要途径

当前,新工业革命在全球深入推进,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传统经济规律、传统分工格局带来颠覆式的影响,同时,各国在减排上达成共识形成工业化的基本约束,也产生巨大的绿色需求。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开始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应对巨大挑战和把握战略机遇。

新型工业化是数字智能的工业化。新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导致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数字领域大量颠覆式创新涌现新的产业和业态,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引发生产组织形态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新工业革命下生产函数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数字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以及对劳动力比较优势形成较大的冲击,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性,致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产业链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竞争力减弱。新型工业化就是要重构中国的竞争力,发挥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全球价值链掌控力的关键手段,我国要成为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就必须通过新型工业化加强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全领域、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供应链的全链条以及商业生态各个方面的数实融合发展。

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本质区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减少工业化以来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巴黎协定》要求各国设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新型工业化是在低碳道路上推进的工业化,这既是新压力和新制约,也是新机遇和新赛道。能够破解新约束的技术、产品、服务和产业将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强劲的增长动力,新能源、碳捕获、生态修复将是新型工业化中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我国产业竞争力要从人口红利转向绿色低碳,除了推进工业本身的低碳化,更要通过新型工业化构建全球一流的绿色产业体系,奠定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物质基础,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服务。

新型工业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步骤

新型工业化既不走过度强调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老路,更不走脱离世界的封闭之路。面对逆全球化抬头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要扩大开放,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内外循环的分工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深化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巩固工业产品出口优势,积极推动中国的投资、产品、服务“走出去”,增强国际市场渠道建设和本地化运营能力,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提高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的水平。新型工业化坚持自立自强,但也倡导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互信和政策互动,在经济战略、产业规划和区域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加强沟通,强化区域产能合作。同时,新型工业化继续利用超大规模市场,完善产业体系吸引高水平的外资,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量增质升。

新型工业化能够有效释放和更好满足国内消费。中国有全世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内需的释放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保障,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工业化的成果。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促进劳动者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国内消费信心。新型工业化还促进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的迭代发展,推动产业融合,能够更好满足人们对数字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消费需求。

新型工业化是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驱动

随着我国综合技术能力迈向世界前列,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和在全球研发分工中的地位开始从“模仿”“赶超”向“原创”“引领”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地进行原始创新。新型工业化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强调科技的自主性,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新型工业化推动实现产业技术革新的自主可控。中国已经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国,但仍然面临突出的“卡脖子”风险,需要依据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准确把握世界前沿技术进步态势及自身技术差距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方向,进而快速实现技术追赶,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增强产业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新型工业化强调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关系的动态调整,在继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成熟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包括核心基础技术、关键前沿技术、超前未来技术在内的自主产业技术体系。

新型工业化推动构建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创新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各国争相调整、适应,积极实施必要的改革。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进一步暴露出我国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等领域存在短板的问题,也反映出传统技术路径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应对大国竞争中的局限性。我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工业,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创造中国能够深入参与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分工新体系。

史丹,邓洲.新型工业化,为什么?是什么?[J].智慧中国,2023,(11):20-21.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