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8
中国工业发展论坛
观点集萃
新利体育在线登陆 将于2018年12月24日举办第七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就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工业发展成就和经验、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议题展开研讨,届时还将发布《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8》。以下为本次论坛观点集粹。
尽可能少使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张金昌
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来看,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周期效果并不理想。在2012年之前的年份,执行货币宽松政策都会带来通货膨胀,执行货币紧缩政策都会带来效益下降和经济衰退。在2012年之后,央行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和资金利率,导致金融市场资金供求数量和价格出现频繁波动,形成了大量套利空间,加之实体企业很难预测央行的“半夜鸡叫”行为的政策调控方向,导致大量实体企业放弃实业,转做金融,形成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发展倾向。
从过去40年的历史来看,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年份是2009年,当年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贷款增长32.7%,企业家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上帝,银行排队求其贷款。这一强刺激政策在隔年就带来了经济过热,并招来了货币紧缩。从2010年初开始央行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中提高到创记录的21.5%,由此导致2012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只增长0.84%。经过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洗礼之后,民营企业损失惨重,打击了企业家做实业的信心和勇气。在过去40年中,最为严厉的一次货币紧缩政策发生在1994年,这一年也是40年来唯一一次各项贷款余额下降的一年,其结果是大量企业停产歇业、2000多万职工下岗待业,其后续影响是在之后的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启动经济增长,迫使中央政府在1998年不得不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启动经济。
历史经验表明,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大概在1年之后就带来企业收入增长,在1.5年之后就带来企业利润增长,在2年之后就带来通货膨胀。用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当年就会看到收入和利润的下降,隔年就会看到对物价的抑制作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从申请贷款到投资、再到投产并产生收入,需要一个过程,而银行降低贷款规模通常能够在1年之内完成。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对这种周期性变化认识不足的一个结果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常常在看到成效时就已经过度,迫使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又会中断企业的正常经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货币政策对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在持续减弱。但总体来看,货币政策的经济调节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调控对企业来讲都是加杠杆或去杠杠行为。加杠杆行为发生在经济下行阶段,有“饮鸩止渴”之虑,在经济上行阶段有“火上浇油”之害。去杠杠在经济过热阶段有“釜底抽薪”之感,在经济下行阶段有“落井下石”之害。因此建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应当尽量少使用货币政策。特别是要停止使用“半夜鸡叫”的公开市场操作行为,给实体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能够进行长期投资的生存环境。